仲點論政|必須建立可持續和健康的醫療系統

撰文:01論壇
出版:更新:

在本港,人口持續老化,而慢性病也日益普遍。舉幾個數據來說,香港目前有大約200萬人患有至少一種的長期病患,而當中大部份的病人都在公立醫院接受治療。2020至21年度,使用專科門診的求診人次多達750萬,而且每年都不斷有新症增加,對醫療體系造成非常大的壓力。

另一方面,過去三年新冠肺炎的爆發一度癱瘓了本港的醫院系統,需要入院的長者要在寒風中在急症室外等候的情景歷歷在目,充分突顯了在社區層面建立強大基層醫療健康體系和人手的重要性,有必要讓穩健的基層醫療健康系統成為抵禦潛在公共衞生危機的第一道防線。

再者,我們也必須扭轉現時「重治療、輕預防」的醫療體制和觀念。這一切一切,都顯示出對醫療系統進行根本性改革的迫切性。

來稿作者:劉仲恒

近日,政府推出了針對本港醫療系統的服務提供、管治、資源、人手和科技等重要範疇發展路線圖的《基層醫療健康藍圖》,目的是提出有助提升全民健康和提高市民生活質素的辦法。而建議的做法就是從建立社區基層醫療系統、加強基層醫療服務管理、整合基層醫療健康資源、規劃基層醫療人手,和改善數據互通以及健康監測等方面落手,進行改革,希望能建立起可持續的醫療健康系統。

筆者作為醫療專業人士,非常認同這份《基層醫療健康藍圖》,相信設立地區康健中心和對慢性疾病進行篩查和管理,都是改革本港醫療系統的重要措施。基層醫療健康是市民和家庭進入醫療流程的第一個接觸點,目前,在全港各區設立地區康健中心的計劃正在逐步落實。這一點非常重要,因為在社區為市民提供便捷、全面、連貫、協調和以家庭為中心的醫療護理,就好比醫療服務金字塔的基礎和平台,這個層面做好了,就能有效減低對第二層的醫院和第三層的專科醫療服務的壓力。

另一方面,改變「重治療、輕預防」觀念的第一個切入點必須是慢性疾病。市民必須明白,把資源投放在預防和管理慢性疾病才是真正能夠為全港市民帶來可持續醫療健康系統最具成本效益的方法。同時,政府也必須優化私營醫療資源的運用,借助私營醫療系統的力量提供基層醫療健康服務,這樣做才能改善當下公私營服務失衡的情況,讓醫療系統更具可持續性。

作者劉仲恒是放射科專科醫生、香港大學公共衞生碩士、香港再出發共同發起人。文章的內容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香港01立場。

「01觀點」歡迎投稿,來函請電郵至01view@hk01.com。來稿請附上作者真實姓名及聯絡方法。若不適用,恕不另行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