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仲恒|推動基層醫療及「精準扶貧」

撰文:01論壇
出版:更新:

特首李家超的第一份施政報告,呼應了早前他在七一慶回歸時的講話,也回應了市民的期望。施政報告當中提及了不少惠及民生的醫療政策及扶貧措施,非常具開創性,以下幾個重點,值得和大家探討一下。

來稿作者:劉仲恒

在醫療服務方面,施政報告提出要主力推動基層醫療:大方向針對「重預防、早治療、曾設施、減輪候」幾方面,重整醫療體制並成立「基層醫療健康管理局」。此外,還推出「慢性疾病共同治理先導計劃」地區康健中心,識別有高血壓或糖尿病高風險的市民,資助接受社區基層醫療。

正所謂「健康就是財富」,筆者十分讚同政府增設體育康樂設施,鼓勵市民多做運動。若普羅大眾都更注重身體健康,便可更有效預防疾病;而病人若能及早接受治療,便可大大減低醫療方面的開支和醫護、照顧者投放在照顧病人的時間,從而更好運用社會資源。因此,筆者認為推動全民健康活動,讓公眾更積極關注自己的健康,尤為重要。

此外,筆者亦十分期望政府在「重組扶貧委員會」後,能更有效識別真正需要幫助的目標群組,落實「精準扶貧」。

除了上述一般市民的「基層醫療」需要必須照顧外,許多罕有病人或者癌症病人能否續命,也是人命攸關的問題,不容忽視。眾所周知,有些藥物一般病人根本無法負擔,結果就出現了「有藥不能用」的境況,而病人亦很可能因此失去續命的機會。

若新的「精準扶貧」機制能更有效分辨出病人的負擔能力及實際需要,對於很多罕有病、癌症的病人及照顧者都將會是一個喜訊。

以肺癌為例,每年確診的新症中,晚期病人若沒有帶基因突變,在現行的醫療扶貧機制下,這些病人未必能受惠於政府的藥物資助。但當我們提倡「精準扶貧」的方針時,我們不能是單一去統計有多少種藥物已被納入資助,而是應該針對每一群組的病人的「精準需要」,以達致有效配對資源、更精準治療和精準扶貧的效果。

作者劉仲恒是放射科專科醫生、香港大學公共衞生碩士、香港再出發共同發起人。文章僅屬作者意見,不代表香港01立場。

「01觀點」歡迎投稿,來函請電郵至01view@hk01.com。來稿請附上作者真實姓名及聯絡方法。若不適用,恕不另行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