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聲道|政治助理的困境

撰文:01多聲道
出版:更新:

在問責官員的架構中,政治助理可謂一個奇怪而又是非不斷的職位。原本的構想中,政助是為局長做政治工作,最核心的是要收集立法會及持份者的立場取態,然後提出推銷政策的辦法。所以,如果真的要發揮到上述的功能,出任政助的人選一定具豐富的政治經驗、老練的公關技巧、以及廣闊的人際網絡。但偏偏政助地位低微,在論資排輩的政界中,根本打不開議員圈子、政壇的網絡,當然發揮不到應有的作用。我相關為是制度架構令到政助處於尷尬的景況,以下會作詳細分析。

作者:李慕飛

事實上,政助職位推出初期,已經出現定位的錯誤,甚至可謂改壞名。據聞問責制當初是劉兆佳教授設計,當時有消息傳出此職位原本的定位是政治顧問,但不知如何,最終此職位叫政治助理。然而,助理同顧問雖然只差兩字,但卻可以謬以千里,眾所周知,一般助理的工作只是為老闆跟頭跟尾,他們的工作雖然不可或缺,但始終是老闆背後的助手,而非獨當一面的主管級人物,政助開展對外工作時,難免被人不予重視。

政助原意非訓練人才

最令人感到奇怪,早期就連局長或政助都可能受到名稱的誤導,以為是為局長跟頭跟尾的私人助理,在定位錯誤下,當年找來大量政治素人擔任政助,甚至以為是為政府訓練人才,而忘記了政助應該做的工作,結果自然失敗。筆者相信,在制度原本的設計上,政助的設立絕非為訓練人才,亦不可能是為局長跟頭跟尾的私人助理,否則不會將薪酬定在目前水平。事實上,副局長的設計定位,才是為訓練局長的接班人,所以由無政治經驗的社會賢達出任,並無大問題,因為副局長地位高,而且可以代替局長出席立法會會議,從而累積政治經驗及發展人脈,從制度及編排上,都可以幫到副局長。比較之下,政助地位較低,制度及編排上亦幫不了政助的工作,如果由政治素人由任,基本上不會明白如何展開政治工作。

新一屆政府確實較有朝氣,相信亦明白政助的問題所在,所以找來多位有經驗的傳媒及政黨中人出任,有能力處理政治工作,筆者原本都以為人選問題得到解決,政助的工作會比較順利。豈料,近日有傳媒報導,有議員反映政助的表現不似預期,政府於是急急找來兩位前政助,開班教授工作的秘訣。今次事件其實正好反映出,除了人選定位上的問題,制度上亦令政助難以展開工作。

無法建立人脈 裡外未能展開工作

最大的問題,其實是政助政治地位太低,難以在政圈建立有影響力的人脈關係。試想想,議員有問題要找官員商量,可以直接找局長、秘書長、副局長或副秘書長,他們都有權力或影響力,可以直接為議員解決問題,或者商討政策內容。既然如此,議員何需找政助幫忙?曾經有議員投訴,他要求政助協助約見官員,最終都不能成事,大家都應該估計得到,政助在議員心目中的地位。須知道,工作上的互動,是建立人際網絡的重要渠道。

事實上,政助不但在議會建立不起人脈,在政府內部亦無人脈,因為大多數政助都是空降而來,部門內又是孤家寡人,而制度上政助同公務員亦無從屬關係,可以想像政助要求其他官員支援,難度實在不少。總而言之,政助裡裡外外都未能展開工作。

最後一個問題,是無人帶領、指導政助如何展開工作,新任政助只能自己摸索。老實講,政治工作並無程序、實務指引可以跟隨,主要由個人經驗累積而成,或者由有經驗的上司帶領,政助大多新入政府,即使有部份人是傳媒或政黨出身,但要短期內找到門路,也不是容易的事,而政助的上司是副局長及局長,但他們工作極忙,相信亦難以照料政助的工作。

從組織支援政助 承傳工作經驗

值得注意,今次政府找到兩位政助前輩劉富生及陳凱欣教授現任政助工作要訣。劉陳兩是工作比較出色的前政助,他們其實都有一些共同點,劉出任政助前是資深的警官,陳則是知名記者,兩人都早已在自己的領域建立了「江湖地位」,估計無論在議會及政府內都較受人重視,而且兩人都是主動出擊的行動型人物,所以他們展開政助的工作,不會受到上述問題所局限。政府將來要再次委任政助,似乎應考慮類似的人物。

如何去解決政助的困境?筆者相信,除了應該找適合的人選,建立一個高層次的制度,或許是可行的方法。目前,政助之間雖然有聯繫,但工作仍以單打獨鬥為主,所以應考慮將政助集結成團隊,由資深政務官或適合的部門如特首政策組作領隊,由高層次的角度去策劃、組織政治工作,政助可以得到較強的援助,而他們的經驗亦可以承傳下去。

作者筆名李慕飛,從事政策研究工作,曾任職傳媒。文章的內容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香港01立場。

「01觀點」歡迎投稿,來函請電郵至01view@hk01.com。來稿請附上作者真實姓名及聯絡方法。若不適用,恕不另行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