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威並施|重發小販市集牌照

撰文:胡恩威
出版:更新:

香港作為一個國際大都會,竟然完全沒有一個健全的小販市集發牌制度。政府目前的小販政策是「消滅小販」,前巿政局自九十年代初起,在一般情況下已不再簽發新的小販牌照 ,小販牌照隨持牌老小販的離世慢慢消失。

近日一名94歲持牌女小販在長沙灣擺賣炒栗子期間,因如廁把栗子車交予非持牌的親友暫時看管,遭食環署人員指無牌擺賣,作出檢控,並沒收栗子車。食環署負責「街市及小販管理」的員工開支每年達23億。其實用這23億發展小販市集,重發小販牌照,才是正道。

小販市集是亞洲地區的特色。一個沒有小販市集的城市是一個沒有靈魂的城市、未能接地氣的城市。香港灣仔北角沿海的維港海濱長廊,改建得美輪美奐,但是沒有小販市集,根本沒有人氣和活力,所以重發小販市集牌是當務之急。

看看亞洲哪一個城市沒有健全的小販市集政策?唯獨香港目前的政策是讓小販行業慢慢死去。一位檔主離世,便意味着一個檔口消失。上環文華里印章一條街裏面有很多印章工藝大師,但是政府這種「消滅市集」做法令它慢慢變得凋零。摩羅廟街、荷李活道的市集,中環的石板街、嘉咸街也有很多傳統市集,也慢慢地自然消失。

政府需要處理市集問題,那麼是食環署負責?環境局負責?商務及經濟發展局負責?還是政務司負責?市集政策理應是由食環署負責,但食環署署長楊碧筠有被要求去負責判定小販牌照嗎?

食環署小販管理主任的起薪點是$21,875 ,紀律部隊消防員的起薪點是$23,625 ,兩者薪酬相約,這情況合理嗎?那位賣炒栗子的94歲有牌小販,竟然動用六名警員去處理,這樣合理嗎?

沒有健全的小販市集政策,香港不會是一個健全的城市。北京、上海、深圳、曼谷、東京、台北、吉隆坡,這些城市都有小販市集發牌制度,唯獨香港是要把自己小販市集特色消滅,這是正常嗎?這是Happy Hong Kong嗎?

小販市集是香港的一個特色,需要活化和發展,不應該就這樣讓它無疾而終。上年政務司副司長卓永興帶領「政府打擊衞生黑點計劃」,洗太平地,一些短期功夫需要做,但是一些長期民生工作,例如小販市集也應該要做。最近提出民政及青年事務局辦假日食物市集,但那是短期性的,不是恆常發牌制度。

為什麼食環署不去研究如何發小販牌照?食物車為什麼失敗? 18區應該每一區因地制宜,發展本身的特色,例如中西區有很多主題性的市集,文華里的印章一條街、荷李活道、摩羅廟街的古玩店和畫廊;深水埗有電器舊產品,二手市場;油尖旺區的美食夜市……18區應該有分類。60年代英國殖民地政府的小販政策,分類細緻,有鎖匙匠、修鞋匠、各式各樣的乾貨濕貨,分得十分仔細。香港政府應該先研究一下香港小販運作的情況,由高層次角度觀察目前小販市集發展的問題,從而訂出一系列的政策方案,讓下面的部門去執行和發展。立法會議員和各政黨也應關注小販市集。

小販市集是香港重要的傳統旅遊資源,不應放棄。但政府似乎處理小販也像對待霓虹光管一樣,用法例把它管死和消滅。消滅小販市集等於消滅香港。這個消滅香港行動其實在20年前已經開始。香港為什麼會敗於新加坡?新加坡政府把小販活化,變成文化遺產,香港卻痛恨自身的文化遺產,霓虹光管、小販、傳統茶樓、海鮮畫舫、古宅老樹,都一一被政府政策所消滅,取而代之是大型冷氣商場和超級豪宅。商場裏又售賣相同的歐美名牌,完全沒有自己的特色,完全失去了文化自主、文化自立和文化自信。這才是香港目前最核心的文化問題。若這個核心文化價值觀問題不改變、不修正,香港未來很難變成Happy Hong Kong。

作者胡恩威是全國港澳研究會會員、江蘇省政協委員、進念.二十面體聯合藝術總監暨行政總裁。文章僅屬作者意見,不代表香港01立場。

「01觀點」歡迎投稿,來函請電郵至01view@hk01.com。來稿請附上作者真實姓名及聯絡方法。若不適用,恕不另行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