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寧|求醫無門,何去何從?結合基層醫療與社區藥房的未來出路

撰文:01論壇
出版:更新:

在香港,睇醫生很難。難在公營醫療體系不勝負荷,難在私營體系費用高昂,難在醫療券杯水車薪。本港剛遭受世紀疫症洗禮,不少市民對求醫無門的慘痛經歷記憶猶新。除了醫生,市民還可以向誰尋求專業意見?

來稿作者:范寧

若果透過發展社區藥房拓展基層醫療服務,讓藥房裏的註冊藥劑師發揮專業角色,向市民提供藥物諮詢、疾病管理以至轉介等服務,可能是解決問題的另一出路。配合護士、營養師、物理治療師、社工等一系列支援,為市民處理新冠疫情病徵、小病小痛及痛症,還有藥物資訊及管理,以至家庭健康服務,適時及全面回應社區實際需要,長遠而言更有望為公營醫療體系紓緩壓力。況且在社區的長期病患及長者也渴求在家照顧服務以維持身心健康,他們都需要跨專業團隊支援才可以安心。

基層醫療涵蓋所有階層

基層醫療(primary care)並非只為低收入「基層」而設,而是涵蓋所有階層,為公眾健康及疾病管理築起最基本的防線,從而達至推廣健康教育、預防疾病及防止病情惡化的目標。在非常時期例如新冠疫情,設立接觸點向市民提供適時及簡單易明的健康管理資訊和價錢相宜的相關藥物,實在至關重要!對於患上小病小痛以至長期病的不同年齡人士,疾病及藥物管理得宜,就可及早阻止病情惡化,病人毋須尋求公營門診服務或入院。

在三年漫長的疫情中,醫護行者旗下「醫護行社區藥房」團隊配合其他專職,協助葵青社區及全港市民應對新冠疫情帶來的衝擊。從新冠疫情所見,社區藥房有註冊藥劑師坐鎮,絕對有條件成為市民接受基層醫療服務的第一接觸點。基層醫療大致可分為三個層面,而社區藥劑師都能夠在每一層發揮獨特的優勢。

根據「醫護行社區藥房」過去五年的營運經驗,需要藥物諮詢服務的對象包括不少慢性病患者,還有患上小病小痛或欲為家居添置「平安藥」的市民。(醫護行社區藥房提供圖片)

第一層:「未病」

家居應常備那些「平安藥」?我是否適合打流感針?如何挑選蚊怕水?戒煙應從何開始?從推廣健康教育、疫苗注射到戒煙服務,都屬第一層基層醫療服務。市民日常生活遇到健康及藥物相關的問題,未必會問醫生,上網也未必即時分辨到真假資訊。其實社區藥劑師都具備相關專業知識,向市民深入淺出解答疑問及提供相關服務。

第二層:「小病」

我是否適合服食心血管保健品?血糖水平「踩界」,該買那款血糖機?踏入中至老年階段,這類問題有增無減。隨著患上各種嚴重疾病的風險增加,須提防心血管病及糖尿之餘,更須適時接受子宮頸癌、骨質疏鬆、大腸癌等健康篩查。基層醫療第二層的原則就是及早預防、篩查及介入治療,防止「小病」變「大病」。社區藥劑師可為市民解釋進食各種保健品、血糖監測等注意事項,更可向前來藥房的市民推廣健康篩查,甚至成為轉介點。

第三層:「病咗」

患上慢性病,擔心長期食藥有副作用?做過通波仔手術,吃新藥需否注意甚麼?基層醫療第三層的關鍵在於幫助市民管理疾病及復康,確保病人服藥必須精準,才能穩定病情。慢性病患者須轉藥或加藥時特別容易混淆,導致錯誤或重複服食藥物,最終須入院治療。然而,市民睇醫生往往來去匆匆,醫生未必有時間即時處理病人疑問。此時社區藥劑師就可發揮專業角色,協助完善第三層服務,在社區提供疾病管理、藥物跟進及復康醫療用品等服務,幫助病人跟足醫生指引,除了減低入院的風險,也可減輕照顧者的壓力。

總結應對新冠疫情的經驗,社區藥房有註冊藥劑師坐鎮,絕對有條件成為市民接受基層醫療服務的第一接觸點。(醫護行社區藥房提供圖片)

藥劑師專業豈止「執藥」?

坊間一般以為藥劑師只懂按醫生處方配藥執藥,這只是其專業知識的其中一個範疇。社區藥劑師的功能遠遠超越配藥,同時擅長評估病情以至健康和疾病管理。目前社區藥劑師的課程內容廣泛,疾病知識涵蓋心臟病、骨質疏鬆、肝腎疾病等,同時須具備醫社合作、健康篩查等基層醫療相關知識。

目前在醫管局門診及急症室最為常見的傷風感冒、血糖問題、痛症、灰甲、靜脈曲張等個案,都可在社區藥房先行處理,甚至擔任轉介角色。以靜脈曲張為例,社區藥劑師具專業知識為病人做相關檢查及評估病情,如有需要可轉介其他醫療服務。一般病人未必能在短時間內清楚說明自己的病情,若果能夠出示藥劑師撰寫的記錄,就更有助與醫生溝通。

社區藥房有問必答

根據「醫護行社區藥房」過去五年的營運經驗,求助市民除了當區居住及工作的街坊,也有天水圍、東涌、北區等居民專程跨區到訪。有些患上傷風感冒、痛症等小病小痛,有些則希望配一些「平安藥」以備不時之需。不少慢性病患者則手執一大堆新舊處方藥物,不知所措,亂吃一通,由家人陪同前來求助。

求助的市民除了看不懂藥物標籤或對轉用新藥有疑問,都會關注藥物的副作用。不少病人也會問:若與中藥同服會有甚麼影響?應該空肚、飯前、還是飯後服藥?若果應該飯後服,卻不小心飯前服了藥,該如何是好?這些對病人來說很切身卻未能找到醫生解答的問題,社區藥劑師都有問必答。

由第一波新冠疫情開始,「醫護行社區藥房」就肩負「社區藥劑師」及「家庭藥劑師」的角色,製作新冠疫情相關資訊,接觸超過百萬名香港市民;在疫情初期成功獲取超過30萬套口罩及其他防疫用品,供基層市民及社福團體以應對嚴峻的口罩荒;疫情下長期病患者覆診及配藥相當困難,難以控制病情,社區藥房剛好發揮適時配藥及疾病管理的角色。及後在第五波及第六波疫情中,社區藥劑師主動向社福界前線同工提供訓練,以應對地區上不同群組新冠肺炎患者,協助病徵處理和監察。他們日以繼夜不停工作,尤其是協助徬徨的家長處理小朋友患病後的需要,還有獨居老人及老邁照顧者的病情控制。總結今次面對疫情的經驗,發展基層醫療服務不能單靠個別專業或團體,成功關鍵在於各方面參與,包括各醫護專業、其他地區組織及人士,還有屋苑管理公司、社聯、地區小商戶、僱主以及商界、基金會等共同籌劃及配合,才能發揮最大效果、造福市民。

作者范寧是醫護行者創辦人、外科專科醫生、基層醫療及家庭醫學名譽臨床助理教授。文章僅屬作者意見,不代表香港01立場。

「01觀點」歡迎投稿,來函請電郵至01view@hk01.com。來稿請附上作者真實姓名及聯絡方法。若不適用,恕不另行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