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區藥劑師.一】長者服藥三謬誤 檢視藥物捉錯漏

撰文:林立勝 陳琬蓉
出版:更新:

藥劑師在社區扮演「治未病」的角色,可透過不同模式服務社區,包括聯同社工外展檢視長者的藥物、在社區藥房為配藥病人提供輔導、為安老院建立藥物規範等,可是現今只靠地區組織合作推動,規模難免小而散亂。今屆政府力推基層醫療政策,鼓勵市民在社區層面善用不同專職醫療人員把守健康第一關,社區藥劑師可以如何藉此機會「走出去」,強化專業職能及服務,提升市民、長者或照顧者的安全用藥知識?(此文章為《社區藥劑師》系列報道三之一)

香港的長期病患者不斷增加,特別是長者眾多的「老區」,更加需要全面的藥物輔導服務。根據政府統計處公布的2015年資料,2007年的長期病患者有1,152,700人,2013年升至1,375,200人,佔整體人口19.2%。他們最普遍患有高血壓、糖尿病或心臟病,分別有707,800名(9.9%)、315,300名(4.4%)及143,000名(2.0%)。按年齡分析,長期病患者中,70歲或以上佔39.8%,60至69歲佔24.1%,50至59歲則佔20.4%。香港中文大學研究顯示,每名長期病患長者平均需服用五種或以上藥物,具有多重用藥的複雜問題, 在社區便需要藥劑師擔當梳理用藥問題的角色。

在職能上,藥劑師不但與配藥員同樣能夠配藥,可以負責核實醫生處方、檢視病人的藥物是否相沖等藥物「守門人」工作。社區藥房當值的藥劑師除了在銷售處方藥物把關外,更可肩負教導病人用藥的責任,但社區藥劑師總予人是在藥房一隅「望天打掛」、等客配單的感覺,這正正反映藥劑師職能未獲充分善用。現時在社區中,除了病人主動向藥劑師就藥物問題求助以外,藥劑師可以如何「主動出擊」,善用專業知識強化職能?

註冊藥劑師林浩德(左)與龔瑋珧(右)遊走社區,為長者檢視藥物以防食錯藥。(方家遠攝)

其實,現時社區有不少機構與藥劑師、社工合作上門探望長者,為他們檢視藥物。2017年按區議會分區劃分的統計資料顯示,葵青區有約50萬人,65歲以上長者人口有8.3萬,佔全區人口約16.3%。「葵青安全社區及健康城市協會」一年前聯同南葵涌社會服務處及香港藥學會,推出「相藥在葵青——長者藥物管理先導計劃」,利用藥劑師的職能推展社區服務,為期一年。該計劃針對50歲或以上居民,由藥學會聘請資歷較淺的藥劑師,每逢星期六駐守在社區中心及進行外展服務,接觸區內較年老居民,了解他們服藥情況及覆檢其藥物。由於長者容易忘記服藥,藥劑師會利用藥盒協助長者整理一星期的藥物,長者每個星期再回到社區中心覆檢。藥劑師與社工探訪不良於行的長者,了解長者儲藥有否過期、空肚還是飽肚食藥。計劃背後亦有資深藥劑師支援,覆核病人醫療記錄、提供用藥建議等。

藥劑師與社工上門探訪不良於行的長者,了解長者儲藥有否過期、空肚還是飽肚食藥。(方家遠攝)

長者服藥謬誤一:藥不用分得那麼細

76歲的趙婆婆曾經中風,膽固醇過高,並有膝蓋腫脹等問題。註冊藥劑師龔瑋珧與林浩德甫進大門,趙婆婆便急不及待拿出膠藥盒,供二人檢查。「你將膽固醇藥放在阿士匹靈藥袋內,很容易食錯藥。」龔瑋珧一眼便發現婆婆的儲藥問題。婆婆聽畢,笑言以為膽固醇藥是止痛藥,「我最近兩晚食藥丸時,覺得藥丸味道有點兒酸,吐出來才發現食錯藥,但之前已經食錯過幾次。」原來,膽固醇藥袋的袋口深,婆婆便改用來放置其他大盒裝的藥物。龔瑋珧將混錯的藥物放回正確藥袋,再用便利貼寫上大字「阿士匹靈」、「膽固醇藥」,用膠紙緊緊遮蓋已糊掉的藥物標籤。林浩德再向婆婆解釋,每天服用的阿士匹靈若分量過多,容易造成出血現象。

76歲的趙婆婆膽固醇過高,她曾經將阿士匹靈與膽固醇兩種藥混雜一起以致食錯藥。(方家遠攝)

龔瑋珧再問:「去水丸你每次需要時食多少?」婆婆立即回應「一粒」。龔瑋珧指着包裝袋強調:「每次食半粒啊!」婆婆聽後隨即大笑,她的丈夫亦在旁邊插嘴問如果食一粒有何問題。林浩德解釋如果去水丸服用過量,可能令血壓下降較多,引致頭暈,並建議應該早上服用,以免經常如廁,影響睡眠質素。

「婆婆,你上次說有朋友推介止痛藥給你,你有沒有再食?」婆婆回應:「聽你吩咐後已經沒有再食。」「這種止痛藥會較醫生處方的藥效強,因為你曾經中風,這種止痛藥會增加心血管的風險。雖然感覺可能有效,但切勿亂食。」婆婆聽了龔瑋珧的話後點了點頭,但仍將朋友推介的止痛藥放回藥盒裏。龔瑋珧事後表示,藥劑師只能給予用藥建議,最終如何做也是病人的決定。藥劑師們只能繼續跟進婆婆的個案,以免她服錯藥。

龔瑋珧將混錯的藥物放回正確藥袋,再用便利貼寫上大字「阿士匹靈」、「膽固醇藥」,將其貼在藥袋上。(方家遠攝)

長者服藥謬誤二:舊藥看門口求心安

88歲的胡伯伯血壓不穩定,心臟裝有起搏器,亦有其他長期病患,需要服降血壓藥、薄血丸、去水丸、膽固醇藥等。藥劑師上門探訪時,胡伯伯第一句就說自己前幾天血壓飆升,又取出相機防潮盒,展示各種藥物,當中有一鮮紅色包裝的藥物甚為搶眼。原來這是一種降血壓藥,胡伯伯已服用一段頗長時間,後來醫生因應其病情,於去年9月已處方另一種血壓藥取代。龔瑋珧建議胡伯伯將舊藥丟掉,他即時大聲說:「唔得!這種藥是醫生起初的處方,食了幾十年。我怕醫生處方的藥物不夠,隨時可以用舊藥頂替。」

「不可以倒轉頭食舊藥,因為身體適應了新藥,再服舊藥會令血壓飄忽。如果血壓高應該去看急症,亂食藥怕你會暈低。」兩位藥劑師耐心地解釋,胡伯伯聽畢強調,只是以防萬一。「你們來,我當然會相信,醫生又沒有解釋。」話雖如此,他收拾藥箱時,仍將舊藥放回去。兩位藥劑師一臉無奈,坦言伯伯已用該藥數十年,一時三刻無法改變長者的想法,必須花更多時間跟進及講解,才能知道伯伯有沒有食錯藥。

香港長期病患者不斷增加,特別是長者眾多的「老區」,更需要全面的藥物輔導服務。圖為註冊藥劑師龔瑋珧(右)向胡伯伯講解服藥注意事項。(方家遠攝)

長者服藥謬誤三:啪碎大藥丸易吞下

66歲的關女士有糖尿病,當兩位藥劑師就每種藥物查詢時,她直指糖尿病藥丸過大。關女士表示自己年紀大喉嚨窄,該藥丸體積幾乎是其他藥丸三倍,而且每次要服食三粒,所以每次也要將藥丸掰開一半才能順利吞服。

「這種是長效糖尿藥,不能掰開一半。」藥劑師解釋該款藥丸有保護膜,在胃酸下慢慢分解,如果弄碎藥丸,藥物便會過快釋出,影響藥效。關女士坦言:「如果不問,我一直會弄碎藥丸。醫生一朝有一百幾十個病人,開完藥後就要我走,根本沒空解答用藥問題,我連藥物有什麼副作用也不知。」藥劑師隨後「寫紙」說明病人服用藥物時有吞嚥困難,直言同成分藥物有很多選擇,故可嘗試要求醫生處方另一種同類但較細小的藥物。

若要善用社區藥劑師,上門為長者檢視藥物只是其中一個模式。另外兩個模式包括惠澤藥房的配藥與藥物輔導、安老院舍的「到訪藥劑師」,這都是社區藥劑師未來的發展路向。詳情可參閱以下文章:【社區藥劑師.二】配藥藥輔前後線 公院藥單怎「外判」到社區?

上文節錄自第163期《香港01》周報(2019年5月20日)《藥劑師「走進」社區模式初探》。

重溫《香港01》周報有關藥劑師的專題報道:【藥劑師.一】醫生左膀右臂豈止配藥 人手過剩公院反做無停手?【藥劑師.二】未能善用職能 難以為爆煲公院紓壓【藥劑師.三】藥坊藥行分不清 藥物教育需重視【藥劑師.四】發揮職能需賦權 醫藥分家討論卅載為何淪空談?【藥劑師.五】毒藥監管落後守則形同虛設 難以促成專業自主【藥劑師.六】獨立處方難推 藥劑系講師:仿英針對病人群或可行

更多周報文章︰【01周報專頁】《香港01》周報,各大書報攤、OK便利店及Vango便利店有售。你亦可按此訂閱周報,閱讀更多深度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