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聲道|當前最緊要讓香港旺起來

撰文:01多聲道
出版:更新:

香港自1997回歸中國之後,就是一個國家、特區與民生「三位一體」的集合體。所謂「一國兩制」模式,國家、特區與香港居民之間,誰也少不了誰。缺少任何一環,或比重失調,都是不完美的,失之偏頗的。

新冠結束之後,新一屆特區政府似乎鉚足了勁,正在全力推動經濟復甦,如「你好,香港!」國際推廣、主動「走出去」懇談會、「搶人才」發展計劃、青年發展項目、推動香港融入大灣區發展規劃、啟動新界北都會區發展項目,以及加快公屋建設等組合拳式的一系列動作,足見特區政府雄心勃勃,希望打一場經濟翻身仗的決心。

但推廣歸推廣,辛苦歸辛苦,提振經濟的效果如何,看各種新聞報道,各界也是見仁見智,評價不一。在我看來,眼下,香港經濟最緊要的是恢復社會情緒,重建發展信心,抓住人氣和財氣做文章,讓香港先旺起來。

來稿作者:周海平

大凡做生意的人,都知道「人聲鼎沸,財氣沖天」的道理。人氣(聲)和財氣,是旺起來的重要標誌。人氣旺,才有可能生意旺。人氣是第一步,必須繼續加大推廣的力度;但財氣則更為重要,很多時候是理性的決定,是關鍵性的。現就說說如何聚攏人氣的問題。

其實,人氣也是有些關鍵指標的,完成了便自然看到人氣。

1、人口出生率與老齡化

1)整體出生率:我看到一些數據說,由於全球文化嬗變,以及新冠病毒肆虐的影響,這兩年人口的出生率,情況都不容樂觀。好像內地2022年人口出生還首次呈現負增長,本港情況估計也不容樂觀。個人認為,造成這個尷尬局面,不外乎兩個原因:一是生活壓力大,養育成本高,人們不願意生BB;二是因為社會騷動,影響到就業的不穩定性,更多人可能選擇了理性生存態度。人口出生率的下降,必然帶來BB商品消費需求的下降,這是必然的邏輯。有些遏制下降的刺激措施是必要的,對經濟更是長期利好。畢竟新生人口不斷下降,老齡化現象嚴重,總不是好事情。

2)優質出生率:這裡說的優質出生率,是指中產家庭適齡婦女生育BB的意願大幅下降,這其實是很嚴重的問題。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但中產家庭適齡婦女普遍缺乏生育的意願,這是個比較嚴峻的問題,直接的後果就是未來若干年公共教育質素將會下降,人才出現斷層,早晚將重創香港新經濟。可能需要政府未雨綢繆,早做安排,在中產這一層面,有些激勵舉措,大幅刺激優質出生率的提高,才可能完善香港的人才結構。其實,這是香港人氣的優質消費群體。

3)老齡化問題:香港的老齡化程度,我相信是亞洲比較高的。隨著本港居民平均壽命的不斷提高,公共醫療服務支出這一塊,未來一定是很大一個窟窿,早晚需要很大一筆錢才能填補,加劇政府財政赤字的預期是肯定的。這是一個現實的無法迴避的潛在的風險。據說日本國老齡化情況比香港還要嚴重,相信日本在老齡化社會服務方面,比如審慎理財以及照顧服務,對本港有很好的借鑒的。一句話,香港人口出生率低,老齡化程度高,結果就是人口呈現啞鈴型結構(而非年輕人為主體的橄欖球型),以及市場的日益萎縮,不僅進一步加劇社會包袱及財政負擔,對經濟的打擊更是致命性的。政府可能需要高度重視,並有些刺激政策及時扭轉才行的。

2、進港遊客數量

1)普通旅行團:誰都知道,拉動人氣的最有效的方式,當然是廉價旅行團。所謂「價廉物美」,對消費力不強的遊客而言,更是具有巨大的吸引力。當你看到尖沙咀的星光大道上,一輛輛大巴載著的遊客來此打卡,短暫逗留一個小時,然後又上車去別的風景點時,你便知普通旅行團只有人氣,不可能形成財氣。聽說廉價旅行團在港逗留的時間,前後也不過10個小時,晚上都去珠海過夜,他們選擇的交通工具都是高鐵或內陸航班,你便知香港是「賺到了人氣,失去了財氣」,明擺著為別人打工。想想,香港旅遊搞了幾十年,現在玩到這步田地,也是很悲哀的事情。要徹底扭轉這個局面,可能需要有些新思路,新舉措才行的。如何下大功夫研發出香港旅遊業的高端產品和服務,可能是新時代香港旅遊行業的一個很大的挑戰。

2)優質旅行團:優質旅行團因為門票、食宿以及交通都留在了香港,自然與普通旅行團的費用構成是大相徑庭的。但優質旅行團多半是經濟支付能力比較強的客人,他們對安全環境以及服務質素有很高的要求。一方面,他們對香港的經濟貢獻大,另一方面,對軟環境要求也高,需要更高層次的旅遊服務人才,才能圓滿完成接待任務。所以,培訓和留住優秀的旅遊服務人才,是政府的長遠的可持續發展的計劃,這是相輔相成的。畢竟,高級旅遊服務人才是優質旅遊經濟的重要貢獻者。

3)來港公幹商務人員:我不知香港結束新冠,社會恢復秩序後,到底有多少人來港公幹。相信入境事務處有這方面的統計數字。老實說,來港公幹的商務人士,是旅行消費的主力軍,無論下榻酒店,還是購物消費,或是交通費用,以及其他開支,都有賴於公幹人員的貢獻。但吸引公幹人士來港的前提一是香港成為大公司的地區總部,會議多,寫字樓出租率高,總部經濟活躍;二是熱錢聚攏香港,投資人有利可圖,錢能生錢。所謂香港人非常擅長做亞洲金融中心的抽水生意,比如港交所,估計就是這樣來的吧。相信3%的佣金也是厲害的。特區政府應該捨得花大錢,加強專業人員的投融資能力培訓,採取「送出去,請進來」的方式,學到華爾街投行的精髓玩法,相信香港經濟將更加發達。只要資本市場熱鬧,投資人有錢可賺,酒樓生意好,商務活躍,香港經濟自然暢旺。

復活節假期最後一日,港澳客運碼頭絡繹不絕,不少乘客往來香港及澳門。(夏家朗攝)

3、社會大環境

1)法治體系:我說的法治體系,並非指表面已有的法治結構性設計,以及原有的法官安排,而是指執行法治的程序和公義。這點對所有來港投資及在港的企業來說,法治的權威性以及執行透明度,某種程度上說,是提振經濟的定海神針。既然香港是法治社會,就應該法治為大,法治第一,而非權威第一,或行政主導第一。尊重三權合作,就應體現在政治、經濟以及刑事犯罪量刑等方方面面,以法治的最後仲裁成為一言九鼎。有些國家,因為法治的制度性安排,很多在我們看來,似乎不可理解的案子,而大法官卻能一催定音,這就是法治社會的公正和威力。都說法治不是最完美的,但卻是相對公平的。事實上,如果你長期這樣做,對境外資本進入香港,提振本港經濟,只有好處,沒有壞處,起到無聲勝有聲的作用。畢竟在乎法治的投資人,都在乎法治的權威性、公正性和保護性,認可國際通行規矩的普通法仲裁規則和一錘定音的決定性作用。好在香港經營法治100多年,有良好的聲譽。現在無論你怎麼折騰,特別是普通法框架下的司法仲裁這一塊,人家還是認賬的。我們的特區政府應該好好呵護,用好法治這塊金子招牌,讓他產生應有的經濟效益才是。

2)各項自由:香港的自由應該由來已久。據我了解,香港的自由,對經濟的拉動作用還是很大的。貨物自由進出,錢財自由往來,貨物自由轉口,零關稅,低稅制,以及出版、遊行、言論的自由,和開放的互聯網等等,香港自由的好處,應是「一國兩制」香港的重要標籤。客觀說,保留自由的存在,好過取消自由的不可承受的負面詬病。畢竟香港開埠以來,自由是全世界各路生意人喜歡扎堆香港的重要原因。自由是好東西,是香港「一國兩制」的優質資產。相信國家也是重點呵護的,沒有人會去破壞他。特區政府唯有用好政策,在中央政府的高度信任以及可控的範圍內,把自由轉變為資產,轉變為財政盈餘,那才是特區政府的能耐,懂得成功運用「一國兩制」的獨特性,唯一性,為國家,為民族,不但提振香港的經濟,更為民族的復興提供示範性,相信中央政府是樂見其成的。

3)教育及多元文化:香港的公民教育以及多元的社會文化,其實是香港的軟實力。一個城市的最大亮點,不在於他有多少高樓大廈,而在於他的教育和多元文化的積澱。所謂「厚積而薄發」,說得就是教育和文化的一種沉澱的價值。說句大實話,今天的香港公民教育體系和多元的社會文化,仍然具有強大的生命力。雖然這些年,公民教育體系注入了愛國主義和國家安全的題材,豐富了「一國」的內容,但公民教育的正義感,以及社會文化的多元特質,仍是香港的獨有的標籤,是吸引更多外國人以及華人來港觀光和旅遊的主要理由。所以,香港的公民教育增加愛國主義以及國家安全內容,絲毫不影響公民教育體系和社會文化的世界影響力,只會更加豐富多彩。

香港現有的林林總總的社會服務機構、NGO組織、宗教團體,以及香港人的中西合璧做人做事方式,以至於街道的名稱、老牌的歷史建築,都將凸顯出鮮明的歷史烙印,吸引無數人來港觀摩和感受。這種由歷史形成的中西合璧的印記,是很多國內頂級城市替代不了的。文化符號也是資產,是很值錢的。特區政府要善於將文化符號轉變為資產。這與「一國兩制」沒有任何矛盾,相反,恰恰是體現「兩制」的重要記憶。

今日(10日)是復活節長假期最後一日,羅湖口岸有大批人士過境前往香港。(何瑞芬攝)

4、本港經濟情況

1)政府財政收入:我不知香港財政盈餘最好的年份是什麼時候,但我可以肯定,財政盈餘好的年份,一定是經濟蓬勃向上,各個利益階層賺到盤滿泊滿的年份。當香港人看到2023特區政府財政預算案,財政司長宣佈本港財政收入下降,開支暴漲,赤字上升,還是有很多人挺擔心香港經濟的可持續發展的。俗話說「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對特區來說,每年度的財政盈餘進賬,反映了特區做大事的意願和能力。很多經營的事情,說的再多,最終的考核結果就是能否賺到錢,或盈利的時間表。這可能是最好的、最實在的KPI。邏輯很簡單:政府有錢才可辦大事,辦好事,辦成事。沒有錢,再好的想法都是白搭。

2)政府藍海項目:這些年,全球經濟出現很大的變化,全球化實際已經結束,各國以及地區經濟都在積極轉型,挖掘新的藍海,找尋新的賺錢模式。香港過往幾十年屢試不爽的依靠金融中心,資本市場、自由貿易、航運、地產賺錢模式,隨著世界經濟的變化,相信情況不容樂觀,興許未來或更加糟糕。我想說得的,無論是香港融入國家大灣區發展計劃,還是立足本土的傳統優勢,香港都應該審時度勢,重新檢討和論證所有項目的賺錢可能性和可承受能力,從中挖掘出新的藍海項目,有一個不以外界變化而轉移的賺錢時間表,為未來的財政盈餘打下一個堅實的基礎,可能是當務之急。當危機到來,好多事情,敢於否定自我,及時轉型,穩扎穩打,以盈利為目的,並保留一定的老本,確保本港居民的生活質素,以及不可替代的優勢地位,可能是務實之舉。

3)政府財政赤字:老實說,今天的世界,靠舉債經營或高槓桿治理國家,已是很大風險的事情。以前是「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風水輪流轉,如今可能是「十年河東,十年河西」,好事不一定輪到你。怎麼說,發生財政赤字,都不是好事情。如果沒有財政盈餘進賬做保證,相信財政赤字的上升,都會令你睡不著覺。有一位大佬說,飯碗端在自己的手上,才是安全的。我很認可這種底線思維和危機意識。老話說「手中有糧,心裡不慌」。沒有財政收入,只是不斷花錢,投資,搞到欠債,特別是大的欠債,巨額財政赤字,早晚會很麻煩。畢竟,你不是硬通貨幣,沒有本事你花錢,全球為你買單。要知道,沒有財政收入的增長,財政赤字永遠是一顆定時炸彈。

2月22日,財政司司長陳茂波在立法會宣讀新一份的《財政預算案》,公布下年度的財政儲備降至7600多億元,相等於12個月政府開支。(盧翊銘攝)

5、居民生活品質

我始終認為,評價香港的成功,一看對國家的經濟貢獻,二看特區是否有效運作,三看居民生活品質是否逐年提高。其實,這三個考量都是硬指標,是真正的KPI考核,來不得半點假。至於這三者佔比如何,相信「一國兩制」的香港,有科學的安排。有高人說,今天的時代,無論國家或地區,能賺到錢是大本事,懂得分配更是大學問(比如港人最熱鬧的財政預算案的派錢)。香港雖然不搞共同富裕,但令每一位香港居民老有所居,老有所養,老有所依(醫),老有所樂,降低生活的壓力,卻是政府義不容辭的經營責任。有了基本生活保障,年輕人便有了創業和發奮的目標,也不怕未來風險和挑戰了。這是牽一發而動全身的戰略舉措。

早些年,就聽到不少學者以及社會人士動議特區建立全民退休保障制度,以及以打造一套卓越的有競爭力的「公共教育、公共福利及公共醫療」的「三公」社會保障系統,相信都是居民的呼聲和社會的共識。香港社會化服務一直走在亞洲前列,應該可以做得更好。說到底,還是希望政府下決心,改變現有的提升民生福祉的短視做法,有一個一攬子全面提振居民生活品質的發展計劃,比如強積金和年金計劃是否可以改變由保險公司(或銀行)主導經營的做法,而改為政府主導兜底,擴大保障內涵,全面覆蓋社會各個階層,達到提升居民的歸宿感和幸福感的目的,應該值得探討和嘗試。

1)社會物價與居民開支:我看到這些年全球城市的物價指數及資產價格排名情況,香港一直名列前茅,很多人沾沾自喜,總認為香港是個投資(機)有著數的地方。其實,這個排名也具有兩面性。對富人及炒家來說,物價指數及資產價格水漲船高,也許吸引熱錢一時光顧,但都是投機性的,並非實業性的長期資金,城市只會更加空心化,基尼係數長期居高不下,社會矛盾進一步加劇,對政府並非好事;而對大多數中產及普通打工者來說,物價指數及資產價格因為人為因素影響,脫離真實價格,很多東西都是虛高的,吹水的,一旦經濟出現衰退,居民就業困難,市場供應有限,物價不見下降,居民開支照常,收入銳減,必然造成居民生活品質的大幅下降,這種反差,對社會的傷害其實是很大的。

所以,任何時候,政府都要用好行政干預和市場調節這兩隻手,努力平抑物價以及資產價格,保證貨源充足,體現開放性,消除壟斷,參與到如石油氣和電力等公共事業項目的定價,確保優質新鮮牛肉、優質新鮮豬肉等大宗食物進入市場,鼓勵自由競爭,都是政府對降低居民生活成本最大的貢獻。一句話,如果恩格爾系數現在還管用,那麼,居民的收入,在購買了食品支出後,還有更多的閒錢用在其他地方,可以輕鬆花,可以買很多東西,那居民就感謝政府的平衡市場的能力了。如今的香港,到了改革「大市場,小政府」的傳統玩法的時候了。政府在提振經濟方面必須有所作為,敢於亮劍。

2)居民絕對收入:為何要說到絕對收入,就是要反映居民收入的真實的中位數。某種程度上,居民的絕對收入,反映了地區生活品質的好壞。如今已經2023年,香港的最低人工工時還停留在40元,這是有點說不過去的。如果說這是社會最底層人士的人工標準,但多少還是有被歧視和剝削的嫌疑,應該有所改變。多年來,香港一直號稱亞洲最佳自由經濟體,資產價格及樓價雄冠世界前列,按理,居民絕對收入也應該與資產價格和樓價水平靠攏才行的。但目前香港最低人工工時卻是40元/小時,即便做足12碼,一天下來也就480元。這與歐盟10歐元/小時,美國12美元/小時,英國10英鎊,日本1000日元/小時,新加坡30新加坡元/小時相比差距甚遠,香港有點小家子氣了。老實說,這個最低人工工時標準,與香港的發達地區的身份相比,是不大相稱的。

我記得,新冠病毒高峰時,特區政府以民為本,積極紓困民間疾苦,搞了幾次派錢活動,緩解了基層的生活壓力,民間的評價是很正面的。有些國家更是大力向國民派錢,以至於搞到通貨膨脹,就業意願下降,似乎有點得不償失,但從推動國民幸福感角度上講,則是好事情。不要忘記,現在是互聯網社會,居民都會比較,如果我們的政府未來能夠大幅提高最低人工工時,令居民絕對收入大幅提高,生活成本下降,相信居民的幸福感和歸宿感自然就有了。

3)「三公」服務水準:所謂「三公」服務,是指香港社會早已構建的「公共福利、公共教育,公共醫療服務」體系。老話說「比上不足比下有餘」。相較於歐美等發達國家和地區,香港的「三公」服務水準的確處在這樣的水平。但在亞洲,我認為還是後發優勢的。我說四個數據,香港人口現有740萬,財政盈餘8000億,財政赤字3500億,2022年人均GDP達到差不多49000美元,遠超日本和馬來西亞等發達國家。但遺憾地是,每年底層國民生活津貼額度、老齡化照顧服務覆蓋面、人均受教育程度比例、千人病床擁有數,香港則是落後於這些國家的。這是沒有道理的。窮人很在乎前兩條,富人則關心後兩條的硬件水平。香港應該有信心早日超越日本和新加坡的。

過去若干年,香港的社會化服務一直走在亞洲前列,也是有口皆碑。沒有理由一直落後於日本和新加坡,理應超越才是。如果在有錢的時候,政府早做「三公」安排,做一勞永逸的安排,相信香港對世界的吸引力會大大增加,「三公」服務成為香港的軟實力。無論投資移民,還是優才計劃,絕對是一本萬利的好事情。

6、對國家的貢獻

我一直很認可當年毛澤東等共產黨人對香港的「長期打算,充分利用」的戰略眼光。事實上,香港這幾十年也很好地扮演了中國大陸與世界建立聯繫的橋頭堡角色。無論引進外資,還是技術項目,香港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和價值是毋庸置疑的。

1)資本引進情況:我雖然沒有具體數據,但我相信自1980年國家全面改革開放以來,通過香港進入大陸的資本,應該是個天文數字。如果說中國改革開放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令中國成為世界工廠,那香港的橋頭堡作用(投融資能力)是功不可沒的。儘管今天世界經濟形勢發生重大變化,大陸城市與國外資本對接的能力大幅增強,香港的橋頭堡作用正在逐步減弱,但香港開放的資本市場,普通法仲裁司法機制,以及貨幣自由進出的優勢,人民幣離岸結算功能,還是國際投資人最為看好的。香港應該繼續為國家的整體佈局出大力,特別是大灣區經濟的發展,扮演好資本急先鋒的角色,為大灣區企業上市做好投融資安排。「灣區建設靠大家,資本先行靠香港」。香港應該有這個氣派和擔當才行。

2)技術引進情況:早些年,我就聽說一個流行的說法,說任何世界流行風潮,都是先颳到香港,風行一陣子後,然後再進入大陸全面時髦起來。我想技術引進,應該也是這個樣子。可見,香港是中國與外國人打交道的重要的承前啟後的中間人角色。畢竟,香港不僅是全世界熱錢、人才和外來技術扎堆的地方,還是零關稅的貿易自由港,過往很多進口成套設備以及技術,都是通過香港進入大陸,相信國外的商家也認可香港的轉口貿易的玩法,尤其認可香港的普通法仲裁制度,這都是香港承擔技術引進的優勢。相信政府非常自信香港的價值,以及幾十年做事的成功經驗,繼續豐富和完善做事的程序和訣竅。在未來的技術引進中,繼續扮演好中間商的角色,為國家的「卡脖子」項目的設備,以及尖端領域的技術人才引進,發揮好中間人的積極作用,令到外國人充分認可香港的價值,因為香港人的專業操守和做事方式而沒有丟失。

3)「一國兩制」實踐:習近平主席都明確表示,「一國兩制」是好的制度,好的制度是必須長期堅持下去的。個人認為,「一國兩制」並非一個簡單的口號,而是有其豐富的含義。政府應該細化內容,分解指標,聚焦經濟議題,同時把關鍵的經濟指標,通過KPI考核方式逐一落地實現。「一國兩制」需要政府大力推動,更需要居民參與其中。全港上下一起推動「一國兩制」落到實處,有靚麗的成績單令到居民口服心服;有事實勝於雄辯的成績,向全世界展示「一國兩制」實踐的示範性、卓越性、可操作性以及可複製性。如果有一天,香港居民深刻感受到,「一國兩制」不再是一句簡單的口號,而是富裕、法治和自由的代名詞。到那時,中國有面子,政府有口碑,居民好自豪,香港將再次成為世界矚目的商業中心,相信中央政府一定樂見其成,期盼這一天早日到來的。

作者周海平曾在廣東電子電器製造企業任職,現為退休人士,來港定居15年。文章僅屬作者意見,不代表香港01立場。

「01觀點」歡迎投稿,來函請電郵至01view@hk01.com。來稿請附上作者真實姓名及聯絡方法。若不適用,恕不另行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