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聲道|電動車要普及 必須先解決充電位分布失衡

撰文:01多聲道
出版:更新:

電動車龍頭廠商Tesla早前宣佈,因製造工藝及成本控制改善,調整其部份型號價格,最高減幅達14.7%。隨著製造商的努力,電動車製造成本將持續下降,本來有助促進電動車的普及和推廣,奈何本港充電位不足、分佈失衡問題持續,大大打擊了車主轉用電動車的意欲,長遠亦影響爭取2050年前實現碳中和的目標。

來稿作者:蔡裕龍

本港許多電動車車主都飽受有車無電充之苦,上屆政府發表的《電動車普及化路線圖》目標為2025年有不少於5,000個公共充電器。截至去年底,全港確實已有5,434個公共叉電器,按年增加738個,這數量看來是提前達標,但成功跑數並不等於解決了問題。由於當中分「慢叉」、「中叉」及「快叉」,不同充電器的叉電所需時間差距甚大,「慢叉」充滿電需時差不多19小時,「中叉」及「快叉」的分別約8小時、2小時;可是現時「快叉」僅有998個,佔整體約18.4%,「中叉」2,983個,佔54.9%,餘下的1,453個都是乏人問津的「慢叉」標準充電器,暫時亦未見政府有淘汰「慢叉」的時間表。

政府2021年公布電動車普及化路線圖,未來將增加公共充電站,並考慮實施充電收費制。(資料圖片/余俊亮攝)

除此以外,這些公共充電器分布嚴重失衡,新界區明顯偏少,其中大埔更僅得67個,而村落多而需求較大的元朗區,亦只有221個充電站。相反,發展已趨穩定的港島區,例如佔地較少的灣仔區,現已有380個、中西區更有多達392個。這反映當局只按現時情況佈局,欠缺前瞻性,令資源錯配。眾所周知,隨著未來北部都會區將成為本港中心地帶,區內人口快速增長、公路持續增多,駕駛需求也會上升,未來電動車活躍行駛地區勢必轉向新界,元朗區、北區等充電站需求必定大增,政府應集中在這些地區建設充電站,方為上策。

數據顯示,今年首兩個月本港電動車增長已逾4,000輛,即平均每9.5輛電動車爭一個公共叉電位。歐洲議會亦於3月正式通過法案,2035年後將禁止銷售新燃油和柴油汽車,意味著電動車將很快成為主流,香港未來的汽車市場亦會有類似改變,故充電位不足及分佈失衡必須盡快解決。當務之急,除了將「慢叉」升級外,未來也應以設立「快叉」公共充電站為主,政府亦應全面研究全港電動車車主分佈,包括研究各區需求,妥善規劃未來興建的位置和時間表,平衡不同區域之間的充電位數量和供求。

隨著電動車日益普及發展,政府也可把握這個機遇,積極引導市場轉型,進一步鼓勵車主轉向使用潔淨能源的車輛,尤其要加大力度推動商用車轉為電動車,這當然要同時提供配套,建設更多充電站方便商用電車「快叉」是重點之一。政府可與商界合作,推出措施提供誘因,例如稅務優惠、津貼,以鼓勵發展商在停車場或商場等項目增設更多充電位。

行政長官李家超率領立法會考察大灣區,議員陳紹雄在深圳提到香港的電動車推廣,表示充電設施極不普及。(李家超facebook)

據去年《深圳特區報》報道,截至去年11月底,深圳全市累計建成並投入使用的新能源汽車充電站約12萬個,當中包括公用快充3.8萬個,其中月亮灣充電站項目,最快5分鐘已可為電動車充電近八成。政府可考慮引入相關技術於本地大規模推廣使用,並推動本地減碳同時亦引入內地以至世界各地的先進電動車、充電設施的技術,顯示積極邁向低碳社會的決心,這同時也有助吸引全球資金、企業和人才來香港發展。

作者蔡裕龍從事資訊科技行業多年,現職金融公司資訊科技經理。文章的內容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香港01立場。

「01觀點」歡迎投稿,來函請電郵至01view@hk01.com。來稿請附上作者真實姓名及聯絡方法。若不適用,恕不另行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