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威並施|燈火闌珊365日天天放映

撰文:胡恩威
出版:更新:

《燈火闌珊》是關於香港霓虹光管的劇情片,背後記錄了霓虹光管曾經在香港如此光輝燦爛。《燈火闌珊》重要之處不是什麼嘩眾取寵的激情,也不是港式電影那種尋求感覺官能刺激,而是腳踏實地的把香港霓虹家庭的故事說好,把夫妻之情兒女之情,香港曾經出現過的一種情感,細水長流地呈現出來。

《燈火闌珊》是一部非常有價值的香港文化歷史劇情片,是那種可以365日天天都放映的電影。從前香港有一家電影戲院叫影藝,在灣仔北海旁,365天都可以播同一部電影。其實很多國際大城市,例如東京,都有一些小電影院天天播着同一部電影。

在電影院看電影也像是一種回到過去香港的體驗。今天,手機代替了一切,代替了電視代替了收音機代替了電影,代替了人與人之間的關係。當手機變成了一切的時候,安安靜靜在電影院看電影,不看手機看着空間看着光景的變化,就是沒有手機年代的一種情懷。

《燈火闌珊》是一部所有香港人都應該看的電影,它提醒我們香港人什麼是香港。霓虹光管代表了香港人的工藝精神,霓虹光管不單止是美學,也是工程學, 更是香港這座城市出現過最具香港特色的一個城市藝術。霓虹光管在香港的消失,代表了那那個光輝年代的消失,而霓虹光管的消失完全是香港人自己一手造成的。

所以,應該安排所有中學生看《燈火闌珊》,讓學生們認識香港曾經出現過的這一段歷史。它是很好地說好香港故事的題材,學生看完電影後,老師可以介紹香港城市規劃的歷史,公共藝術是什麼,工藝是什麼,香港工藝有什麼特色,過去曾經出現過怎樣的香港工藝。

回顧過去不是回顧那樣簡單,而是要啟發下一代年輕人,尋找香港原來的工藝精神。香港本來就是工藝大師集中地,霓虹光管就是結合不同類型工藝的一個工種,和機電有關,和結構有關,和手藝有關,和字體美學有關。霓虹光管是香港視覺文化代表中的代表。

《燈火闌珊》應該定期放映,有幾個理想地點,第一個就是西環的一家戲院,那是位於舊區的全新戲院。香港電影資料館也可以定期放映,安排學生觀賞之後安排討論。也可以製作成不同的關於霓虹光管的短片,放在網上讓學生進行深度的了解。《燈火闌珊》團隊花了很多心思收集關於霓虹光管的資料,在電影裏面完全可以看出這些心思。

所以,《燈火闌珊》不是一部用來娛樂那麼簡單的電影,它是進一步啟發我們思考理解香港本質是什麼的電影。近年很流行說香港精神,那麼什麼是香港精神?香港精神就是實實在在的在做事,工藝精神就是腳踏實地的去做事情。在香港當今只重視什麼狀元什麼國際排名什麼學位,不重視工藝不重視人的教育政策之下,霓虹光管工藝失傳,在香港城市空間被消滅,就是香港的悲哀。

有些人用《飯氣攻心》用《正義迴廊》用《毒舌大狀》作比對,期望《燈火闌珊》會是另一部賣座的香港電影,這其實是一種誤會,誤會了今天香港人的本質。香港主流社會經過多年低俗化,追尋的是一些很表面的情緒刺激。情感刺激很重要,就像吃炸雞要香口要過癮。過癮刺激是香港目前絕對的一種精神狀態,而《燈火闌珊》卻是近年這類港產片的相反,它描述的完全是一個追求人情世故粵語長片式的老香港。

香港目前最矛盾,或者說政府和建制目前最矛盾的是,在追求國際化現代化的過程中把一切的老香港消滅成為權貴的唯一策略。從國際化的角度來說,內地也好,外國也好,對香港最感興趣的恰恰就是老香港,是霓虹光管佈滿城市的老香港,是充滿着生活氣息、大排檔小販門庭若市的香港,是李小龍粵語片時代的香港,是古惑仔在茶樓酒家開片去夜總會的香港。回歸二十五年,香港政府和權貴用盡一切努力把本來的香港徹底消滅。

大家都知道燈火闌珊這個名詞的出處,也都知道燈火闌珊是香港的悲歌。當香港很多人一面倒地追尋情緒發洩的時候,燈火闌珊把我們帶到從前的香港情懷。可能有些人覺得很老土,但這種「老土」這種情感偏偏就是香港人目前最需要的,因為,重建一個城市的情感,本來就是一件非常老土的事,而學工藝本身需要不斷重複,是非常沉悶,非常沒有刺激感成就感的一件事。

真的,《燈火闌珊》應該變成說好香港故事的中學教材,變成一系列的展覽出版網上內容,配合香港有些朋友正在做的關於香港研究的事,例如三聯書店出版一系列關於香港唯美文化及茶樓歷史的書籍,結合成為一個學習香港故事學習香港視覺文化的體系,讓香港年輕人吸收了解香港的過去,以此來尋找他們的未來。

作者胡恩威是全國港澳研究會會員、江蘇省政協委員、進念.二十面體聯合藝術總監暨行政總裁。文章僅屬作者意見,不代表香港01立場。

「01觀點」歡迎投稿,來函請電郵至01view@hk01.com。來稿請附上作者真實姓名及聯絡方法。若不適用,恕不另行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