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稿|壓垮歐盟列華為具高風險廠商的「稻草」

撰文:01多聲道
出版:更新:

近六年來,中美關係自美國前總統特朗普掌政後出現「急轉彎」,導致兩國關係停滯不前。拜登上台後,中美關係不但沒改善,更讓它進一步倒退。然而,中歐關係卻能維持相對的正常關係,歐洲多個大國,如德國、法國、意大利等,包括領導歐洲的歐盟委員會並沒有跟隨美國及西方國家一起起鬨。因為,美國找不到更好的「着力點」來說服他們一起排排站是關鍵因素。

來稿作者:陳文坪

2022年2月4日,俄羅斯總統普京借出席北京冬奧會而訪問北京。返回莫斯科後,在2月24日即發動「特別軍事行動」揮軍入侵烏克蘭。普京受到國際社會的譴責不在話下。

烏克蘭在歐盟、北約的支持下,抗擊俄羅斯的入侵。戰事至今已近一年半,俄羅斯沒有取得所謂的勝利,烏克蘭也沒有潰不成軍,反而大舉反擊。這一戰役,普京嚴重失算,致使俄羅斯國力衰弱暴露在世人眼前,烏克蘭人民的團結抗敵獲得西方大力支持與援助,近百來年來維持軍事中立的芬蘭、瑞典選擇加入北約尋求「靠山」,而歐盟也「夢中驚醒」才認識和平非理所當然,過去幾十年來「鬆散」的北約組織成員國,才清楚看到戰事已來到「城外」,因而瞬間團結在以美國為領導的北約組織之下。

最尷尬的是莫過於一些國家,被俄羅斯和普京「借力、使力」,有如「吃黃連,有苦難說」的狀態。當國際社會譴責普京發動戰爭、反對武力戰鬥、批判戰事導致傷亡時,一些國家還繼續發表似是而非的言論。但凡歷史上只要有戰爭發生在國土過,其人民對戰爭都是深惡痛絕的。因此,對戰爭是否是人類的價值觀?並非深奧難解的一件事。但一小部分國家、人民卻認為俄羅斯入侵烏克蘭戰爭是「正義之戰」。導致國際社會對俄烏戰事出現兩極化的不同調子。

世界格局出現大改變。俄烏戰事發生後,因安全因素,美國或北約對歐盟的影響力與日俱增。加上中歐在對俄烏戰爭的態度、看法分歧,讓美國「掌握」對北約成員國(歐洲30國)安全的話語權。美國施壓歐盟,而歐盟靠攏美國成了無法逆轉的「外力」使然。

七國集團(G7)峰會(5月19日)在日本廣島召開。會上討論了全球經濟局勢和烏克蘭戰爭,要求俄羅斯全面無條件撤軍。與會領袖會後發表聲明,要加大對俄羅斯的出口管制。聯合公報強調,其中一點是,得減少對與中國貿易的依賴。 也就是說,產品來源多元化,各國須分散風險,避免被貿易要挾。

世界走向兩極。西方對外開放的氛圍越來越墨守成規。日前媒體報道,荷蘭政府擬立法限制外國學生修讀敏感課程。現在連升學修讀知識也要限制,這豈是一個發達國家政府的正常訴求?

G7 會議後不到一個月,歐洲委員會(6月15日)發布新指引,將華為和中興通訊這兩家中國電信科技巨擘列為「高風險」供應商,敦促成員國逐步淘汰電信網絡中被列為「高風險」產商產品。委員會宣佈,計劃減少自身對華為和中興的風險敞口,不再採購使用這兩家公司的服務,並逐步停用現有的服務。委員會認為「華為和中興實際上比其他第五代通信系統(5G)供應商帶來更高的風險。」

過去多年來,歐盟雖受到美國的重壓,但對華為的產品並沒有給予點名禁用,而是由成員國自行決定。現在卻公然對華為、中興產品與服務說不,敦促歐盟國家停用、禁用。歐盟跟風美國等西方國家,把政治「凌駕」於貿易、法律、科技之上,這也是歐盟的「不作為」體現。

另一方面,中方作為安理會常任理事國,須在大是大非上以實際行動對國際事件充分表達態度,而非一些不痛不癢的「外交辭令」,以此來討好各方。來到21世紀20年代,這種外交方式,陷自身於「不義之中」。

俄羅斯入侵烏克蘭後,歐盟深受普京的「核勒索」與能源供應中斷的要挾。中方作為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沒有給予譴責,歐盟在美國的撐腰下也就不甘示弱。雖然去年11月、今年4月,德國總理肖爾茨、法國總統馬克龍、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都分別訪華,但中歐關係還是無法進一步穩固。華為、中興產品或服務被歐盟列為「高風險」供應商而禁用,就是一大例證。

G7峰會後,中國面臨更大挑戰,這一趨勢,相信難以逆轉。峰會強調減少對中國貿易依賴,世界被「人為」分成兩半。中國對外貿易,須拓展新市場,才能增加貿易量。政治、貿易、科技產品都被捆綁一起,三者已密不可分。即便是違反自由貿易原則、有違法治精神,在所謂的「國家安全高於一切」態度使然下,其它都是次要,只有「被犧牲」。華為、中興就是「去風險化」的最新「被犧牲品」。

新加坡《聯合早報》(5月 22日)在G7會議後發表的社論多少點明瞭未來的走向。社論:「美國在會上正式放行盟友為烏克蘭提供F16戰機,這有可能扭轉俄烏在戰場的實力對比。中國必須在烏克蘭戰略大反攻爆發前,檢討並平衡同俄羅斯以及西方的關係,以免一旦戰場形勢有變,導致自己陷入嚴重的國際孤立。」

中歐關係何去何從?很大程度上受俄烏戰事、中美關係兩股勢力的牽制所影響。不過,民主社會,民意才是關鍵。促進民間多交流,能扭轉「傾斜的角度」。正如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6月16日在會見訪華的蓋茨時說:「中美關係的基礎在民間,我們始終寄希望於美國人民,希望兩國人民友好下去。」 中國的外交,也要多「借力」民間往來。

作者陳文坪是新加坡時事評論人,關注新加坡、馬來西亞、中港台等地的政治時事和經濟民生。文章僅屬作者意見,不代表香港01立場。

「01觀點」歡迎投稿,來函請電郵至01view@hk01.com。來稿請附上作者真實姓名及聯絡方法。若不適用,恕不另行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