團結香港基金|讓基層醫療成為慢性疾病的解藥

撰文:01論壇
出版:更新:

今年衛生署公布第三次全港人口健康調查的結果,為全港市民敲響警號。調查訪問超過16,000名15歲以上的香港市民,涉及超過7,400個家庭住戶。結果顯示,全港15-84歲人口中,每兩人就有一人體重達至超重或肥胖水平;患高血壓的人口比例接近30%,即每10人當中就有三名市民患上高血壓;患有糖尿病的總患病率亦有8.5%。慢性疾病不止對市民健康構成威脅,對醫療服務使用、服務成本及長遠財政負擔均有重大影響,是重要的公共健康問題。

來稿作者:周嘉俊、夏楠

應對慢性疾病所帶來的挑戰並不能完全依靠醫院及專科醫療服務,香港需要完善的基層醫療服務體系去為市民提供適切的慢性疾病治理服務。政府推出「慢性疾病共同治理先導計劃」(下稱「先導計劃」),正是以此為目標。在最新公開的立法會討論文件中,政府對先導計劃的服務對象、參加辦法、評估措施等進行説明,並提出了達標獎勵以鼓勵服務提供者和市民積極參與先導計劃。未來,為確保計劃得以順利實施,全面推進基層醫療服務改革,我們認為政府還可以從管治架構、跨專業團隊合作機制及服務對象三個角度多做功夫。

應盡快整合至策略採購統籌處

首先,政府要充分發揮策略採購統籌處的作用。除制訂和實施先導計劃及其它服務計劃外,新成立的策略採購統籌處(下稱「統籌處」)亦應針對人口需要為醫療服務的發展提供建議。尤其值得注意的是,策略性採購並非局限於向私營界別購買服務,其首要考慮應是由政府自行提供服務還是向外購買服務,亦應該在實施計劃的過程中持續評估市民對醫療服務需求的轉變,以制訂具前瞻性的計劃。與此同時,政府在基層醫療健康藍圖中提及,所有現時醫院管理局公私營協作計劃將分階段整合至統籌處。因此,統籌處應盡快落實相關工作,以加強不同計劃之間的協調,達至善用資源、提高服務效率的目標。

再者,在先導計劃的設計當中,家庭醫生負責診斷及後續疾病管理,固然扮演著重要的角色,但跨專業團隊亦負責為市民提供疾病管理服務,同樣是先導計劃中不可或缺的元素。然而,不同專職醫療服務的具體收費、不同專業人員之間的服務轉介流程,以至他們與家庭醫生的合作關係至今政府尚未對市民明確說明。政府文件中提及會編製「共同治理先導計劃」實務手冊,當中涵蓋前述內容,希望政府可以在完成有關工作後,盡早公布相關資訊,令服務提供者和市民都可以更清晰了解計劃,促進他們的參與。

計劃關鍵在康健中心招募會員

此外,現時先導計劃的服務對象為地區康健中心會員,計劃成功的關鍵在於康健中心原本會員規模的大小。有見及此,康健中心在招募會員的過程中可能需要有所突破和採用更創新的方式,以吸引更多當區市民認識康健中心並登記成為會員。現時有康健中心通過增加外展服務及聯絡當區不同的公私營機構,以擴大市民的接觸面,亦有康健中心通過醫健通電子健康紀錄互通系統(下稱「醫健通」)或預約登記的方式簡化成為會員的流程。為把握先導計劃正式推出前的最後準備階段,康健中心可以考慮多與其它區內團隊及組織合作,包括18區關愛隊、社區中心及社福機構,借助他們的動員能力和接觸市民的渠道去加強推廣和宣傳,為推行先導計劃創造有利的條件。

醫務衛生局副局長李夏茵醫生在最近的專業論壇中指出,羅馬非一天建成。推動醫療體系改革,將現有以治療為主、以醫院為中心的格局轉向以預防為重、以社區為中心的體制需要長期不斷的努力,而改革過程的每一步都可以拉近與目標的距離,希望政府可以加快落實相關措施,令市民可以盡早見到改革的初步成效。

作者周嘉俊、夏楠是團結香港基金研究員和助理研究員。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香港01立場。

「01觀點」歡迎投稿,來函請電郵至01view@hk01.com。來稿請附上作者真實姓名及聯絡方法。若不適用,恕不另行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