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海明|大數據分析:近三成北都諮詢委員零出聲

撰文:01論壇
出版:更新:

從中央政府到香港各界都十分關注北部都會區的建設情況。香港特區政府更於今年2月10日成立北部都會區諮詢委員會,委任37名非官方委員,助力北部都會區發展。雖然各界都對這些委員寄以厚望,然而,大數據研究發現,在公開場合,有近30%非官方委員在過去半年對北部都會區議題是零出聲。另一邊廂,則有非官方委員在過去半年每日對北部都會區議題發聲平均發聲超過2.5次,協助特區政府及幫助市民更加了解北部都會區的發展。

來稿作者:梁海明

香港特區政府於2023年2月10日宣布委任北部都會區諮詢委員會的非官方委員37人,通過大數據挖掘該37名委員在2月10日至8月9日期間,所有在本港主流媒體、社交媒體和網上討論區等公開場合有關北部都會區的文章、報道和發言,發現有10名委員對此是零出聲,佔所有委員逾27%。

當中,主責推廣和公眾參與工作的北部都會區諮詢委員會轄下推廣及公眾參與小組委員會,其10名委員、8名增補委員合共18名委員中,有關對北部都會區議題零出聲的委員有6人,佔所有委員的33%。

而在37名非官方委員中,發聲最多的前11名委員分別為:劉國勳、方舟、葉劉淑儀、林健鋒、劉業強、田北辰、蔡冠深、陳月明、陳克勤、盧偉國、葉文祺(陳、盧和葉的次數相同)。其中發聲最多的劉國勳、方舟,過去半年每日對北部都會區議題發聲平均發聲超過2.5次。而排在後面10名的非官方委員,均是過去半年在公開場合對北部都會區議題零出聲。具體如下圖所示。

而在北部都會區諮詢委員會轄下推廣及公眾參與小組委員會的18名委員中,發聲最多的前6名委員分別為:劉國勳、葉劉淑儀、陳月明、陳克勤、張欣宇、林筱魯。而排在後面6名的非官方委員,均是過去半年在公開場合對北部都會區議題零出聲。

本研究進一步通過對在2月10日至8月9日期間,互聯網所有與北部都會區相關議題進行大數據發掘,其後,通過非監督機器學習技術Latent Dirichlet Allocation Model(隱含狄利克雷分佈模型)、Bidirectional Encoder Representation from Transformers Model(BERT模型)和Sentiment Analysis Model(情緒分析模型)等人工智能模型,對上述時期帶有情感色彩的主觀性內容進行分析、處理、歸納和推理。

結果顯示僅有約10%的香港市民對北部都會區持正面態度,而且,香港社會對北部都會區的建設,還呈現出的是官熱民冷的狀態。

此外,通過大數據對香港市民對北部都會區關注的話題進行分析,排在前三位的分別是:商業和工業(創科產業)、開發北部都會區的法規和政策、房地產開發。此結果意味著香港市民更多關注北部都會區的「宜業」功能,卻多數忽略了北部都會區有關「宜居」、「宜遊」的功能。

特首李家超曾公開表示,北部都會區的發展非常重要,不但是土地房屋的重大來源,更是香港產業發展關鍵引擎。而擔任北部都會區諮詢委員會主席的財政司司長陳茂波也曾指出,北部都會區是土地和房屋的未來重要供應來源,將為市民提供更多優質的就業機會,並創造新的優質宜居生活空間。陳茂波更指出,北部都會區諮詢委員會匯聚社會各界翹楚和專家學者,積極出謀獻策,助力特區政府把北部都會區建設得更美好、更宜居。

故此,未來要解決本研究所發現的上述問題,特區政府要進一步集合香港各界力量,更好地建設北部都會區,相信特區政府和北部都會區諮詢委員會未來還需要做更多工作。

作者梁海明是絲路智谷研究院院長,絲路智谷聚焦於粤港澳大灣區、一帶一路、宏觀經濟等領域研究。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香港01立場。

「01觀點」歡迎投稿,來函請電郵至01view@hk01.com。來稿請附上作者真實姓名及聯絡方法。若不適用,恕不另行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