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稿.香港地方志中心|氣候變化與我何干?

撰文:01多聲道
出版:更新:

今年夏天大家都說香港愈來愈熱,但是感覺因人而異,讓我們看看數字。

來稿作者:林超英

香港天文台的齊全氣溫紀錄始於1885年,至1900年的十六年間平均氣溫為攝氏22.0度,可以視為工業革命未有顯著影響氣候時的香港氣溫參考值,此後百多年的香港年平均氣溫總體呈現上升趨勢。

香港天文台2011年至2020年十年平均氣溫為攝氏23.77度,相對這個參考值上升了攝氏1.77度,根據聯合國國際氣候變化專責委員會,同期全球平均氣溫比工業革命前水平上升了攝氏1.09度,兩個數字差距是攝氏0.68度,即是香港的暖化程度比全球平均高出六成多,這個額外增幅主要源自香港城市化,尤其是第二次大戰後七十多年間,經濟蓬勃,人口增加,樓宇林立,通風不暢,現代建築物料如石屎,晚間又散發日間吸收的太陽熱量,造成熱島效應。

以上說得有點複雜,其實歲數稍長的市民,都能感覺到數十年間熱夜難眠的日子愈來愈多,1950年代最低氣溫高於28度的「熱夜」每年不超過3天,最熱的幾晚大家睡到天台、街邊或屋內的「冷巷」,微風吹拂下也就將就過去,但是1970年代數字升至10天水平,2010年前後徘徊在20天水平,隨後十年急增,2020年高達50天,2021年更刷新紀錄至61天,反映暖化步伐急據加速,此外熱島效應下,天台和街邊都再避不了熱,一般住宅又少了通風,基層市民每年整整兩個月徹夜難眠,氣候變化不只是數字,而是生活艱難,對於我輩戰後嬰兒,更彷彿去到了另外一個世界。

氣候變化不是幻象,是衝擊我們生活的實況。

作者林超英是前香港天文台台、香港鄉郊基金主席、香港觀鳥會榮譽會長。香港地方志中心邀請參與編撰《香港志.自然》的專家學者撰寫一系列趣味短文,介紹香港自然歷史的相關內容。內容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香港01立場。

「01觀點」歡迎投稿,來函請電郵至01view@hk01.com。來稿請附上作者真實姓名及聯絡方法。若不適用,恕不另行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