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稿|國際城市下的愛國教育主義必須更具特色

撰文:01多聲道
出版:更新:

在「一國兩制」的方針下,香港背靠祖國,聯通世界,是一座名副其實的國際大都會。這個中英薈萃的地方,既傳承了中華傳統佳節,亦兼容了西方的特色節日,形成了多姿多彩的節慶特色。社會文化、生活習慣、飲食特色等方面都與別不同的香港,應如何更有效地推進《施政報告》中的愛國主義教育呢?是否能夠在慶祝西方節日的同時,亦展現出中華文化的精髓?教育界能否讓香港所推行的愛國教育主義,更國際化,更具時代感,更能發揮香港所長,以配合國家所需?

來稿作者:溫志倫

以西方世界傳統的節日——萬聖節為例,萬聖節為香港一年一度的節慶盛事,香港旅遊發展局亦重點推介哈囉威香港,讓市民和海內外遊客盡情投入到香港萬聖節的奇幻氛圍中。然而,以石屎森林著稱的香港,因高樓大廈眾多,且屋苑保安不會讓陌生人隨意進入,所以在慶祝萬聖節期間,孩子們不能像外國般逐家逐戶按響門鈴,然後大喊:「不給糖就搗蛋」(Trick or Treat)。在這一點上,香港的兒童與傳統中向其他鄰居領取糖果,已經是截然不同。

香港華洋共處,將中西方節日元素融合,演變成帶有中國特色,兼具本土特色的節日。香港的孩子會自行準備糖果,與家人一起走到街上,找到其他兒童一起交換自己的糖果。以禮相待、互相尊重是香港孩子慶祝萬聖節的其中一個特色。孩子將自己喜歡的零食與人分享,換取到不同的糖果,樂在其中。在過程中,教育界能否再進一步找準時機,與中華傳統美德相結合,培養孩子認識他人的技巧,開拓社交圈子,並學會珍惜和分享。

教育局經常鼓勵學校透過各科的課程內容自然連繫並有機結合到愛國教育上,引導學生厚植家國情懷。其實,除了中國傳統節日外,香港的孩子同時亦會慶祝不同的西方傳統節日。西方節日也有其獨一無二的特色和慶祝的好處,有必要讓孩子深入了解和認識不同地域的節日文化,以保持應有的國際視野。學校不應該只從中國傳統節日當中教導學生的中華文化,若要豐富價值觀教育,從小培育幼兒良好的品德與建立國民身份認同,就應該持續在日常生活中出發。教師在教導學生深入了解祖國的歷史文化和現實國情時,應教會學生們融會貫通,突顯出香港國際城市的優勢,促進與外界的經驗交流和協同發展。

在說好香港故事的前提下,教育界若能團結一心,持續發揮專業精神,認真落實《施政報告》中提出的措施,相信必定能夠推動香港教育更高質量發展,長遠提升香港的軟實力和核心競爭力,為香港謀發展,為市民添幸福,彰顯國際都市的獨特魅力和多元活力,體現對不同種族的人士包容性與開放性,促進全社會共同學習中華文化,建設更美好的香港。

作者溫志倫是灣仔中西區工商業聯合會副會長、香港未來教育協會學校聯絡部總監及香港教育工作者聯會理事。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香港01立場。

「01觀點」歡迎投稿,來函請電郵至01view@hk01.com。來稿請附上作者真實姓名及聯絡方法。若不適用,恕不另行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