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之友|全球暖化或加劇東亞地區梅雨天氣

撰文:01論壇
出版:更新:

由人類活動造成的全球暖化,已成爲當代其中一個最迫切的環境挑戰。其深遠影響不僅限於氣溫上升和冰蓋融化,愈來愈多氣候科學家在關注全球暖化對地區天氣模式的影響。

來稿作者:洪藹誠

梅雨又稱東亞雨季,是東亞地區的一種氣候現象,尤其集中於中國、日本和朝鮮半島。在春季至夏季的過渡期間,上空會形成持續的雨帶。梅雨季節的特點包括高降雨量、高濕度和頻繁雷暴,繼而引發水浸和山泥傾瀉。儘管要把個別天氣事件歸因於氣候變化甚有難度,但愈來愈多證據顯示梅雨天氣的加劇與全球暖化存在著聯繫。

大氣層變暖是全球暖化對梅雨天氣的一大影響機制。隨著溫度上升,大氣中可以容納更多的水分,導致其水蒸氣含量增加,進而加劇梅雨季節的降雨强度,令暴雨變得更為頻繁和強烈。全球暖化引起的海洋變暖也影響著梅雨天氣。海面溫度異常,與雨季的强度和持續時間之變異有關。海面溫度上升,爲大氣層帶來額外的能量和水分,導致降雨強度增加。

事實上,梅雨對東亞地區的農業生産發揮關鍵作用,爲農作物提供不可或缺的水資源。然而,過多的降雨卻會導致積水、土壤侵蝕和農作物受損。梅雨所引起的降雨强度和時間變異,意味著有需要調整農業生産方式和水資源管理策略,以確保糧食安全。

梅雨天氣的加劇還增加了水浸和山泥傾瀉的風險,為基礎設施和城市規劃帶來挑戰。東亞地區城市必須發展强大的排洪系統、防洪措施和城市設計策略,以抵禦强降雨的影響。此外,提升預報和預警系統,將有助大大減低災害對基礎設施的潛在破壞和保障公共安全。另一方面,梅雨天氣的加劇對公眾健康亦構成嚴重影響,暴雨會導致經水傳播的疾病蔓延,增加登革熱等傳病媒介疾病的風險。充足的公共衛生基礎設施,完善的衛生系統和疾病監測,對減輕上述風險和保護弱勢社群至關重要。

爲應對梅雨天氣的潛在加劇情況,香港政府應優先落實有效的適應和緩解策略。這包括投資建設全面的防洪管理系統,將雨水花園和透水路面等綠色基礎設施納入其中,以吸收和管理過量降雨。此外,政府應加强維護和擴建排水網絡,以應付降雨高峰時段的強大雨量。事實上,與地區和國際夥伴緊密合作,分享交流洪水管理的知識、最佳實踐方案和先進技術等,可進一步加强香港應付梅雨所帶來的强降雨之能力。

全球暖化會加劇東亞地區的梅雨季節,導致更頻繁和更強烈的降雨事件。為了抑制全球暖化的程度以及其對區域氣候模式的影響,迫切採取行動以減少溫室氣體排放是至關重要。透過積極落實各項適應措施和增加投資於抗災的能力,可助香港等東亞地區更有效應對往後梅雨季節加劇所帶來的潛在挑戰。

作者洪藹誠博士是香港地球之友行政總裁。文章僅屬作者意見,不代表香港01立場。

「01觀點」歡迎投稿,來函請電郵至01view@hk01.com。來稿請附上作者真實姓名及聯絡方法。若不適用,恕不另行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