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稿| 應對極端天氣 香港需要訂立KPI

撰文:01多聲道
出版:更新:

五百年一遇的豪雨、有記錄以來最熱的中秋節……這些破紀錄的極端天氣無疑是全球暖化對香港發出的警示。幸好,在政務司司長陳國基的跨部門指揮及政府各部門日以繼夜的工作下,氣候災害為社會和經濟帶來的損失己大為減輕。然而,全球暖化問題屬不可抗力,政府有必要提前做好部署,增強香港應對氣候變化的能力。

來稿作者:劉兆光

日益升高的氣溫、海平面上升以及頻繁發生的暴雨,都對香港的運作產生了巨大影響。政府於《香港2030+:跨越2030年的規劃遠景與策略》研究中,已提出了創新及策略性的城市策略方針。《香港氣候行動藍圖2050》更就氣候變化提出了一系列應對氣候變化的措施,包括防洪計劃、雨水排放系統等,並計劃種植樹木以降低城市氣溫,減緩熱島效應。

可是,多項計劃至今推行進度緩慢,其中大埔林村谷盆地是九月初暴雨影響最嚴重的地區之一。事實上,土木工程拓展署早於2020年已經進行了大埔雨水排放系統改善工程的勘查研究,但至今相關工程仍然沒有實質進展。此外,雖然各個政府部門已經進行了多項研究並制訂了各種應對氣候變化的策略,但由於這些工作分散在不同的部門中,市民很難了解各項措施的目標和實施情況,環境及生態局局長謝展寰和團隊著實要加強有關工作。

面對氣候危機,政府有必要在各項應對氣候變化的範疇中設定明確的目標並確立相應的關鍵績效指標(KPI),以加快推進相關項目。以新加坡為例,當地政府在《氣候行動計劃》中訂立了種植100萬棵樹的「One Million Trees」行動目標,並計劃在2035年前增加1,000公頃的綠化空間,還預計到2030年有八成的建築達到綠色建築標準。紐約也有類似的做法,例如在2026年前每年種植36,000萬棵樹,五年內增加500個水浸感應系統以應對暴雨等目標,並根據這些目標來評估相關工作的進展情況,推動氣候應對措施的實施。反觀香港,《香港氣候行動藍圖2050》雖然明確了減碳目標,卻未就各項措施的成效設定具體目標,例如市區綠化、防洪工作和運輸減排等方面,都缺乏明確的數字目標和實現時間表。

筆者建議政府為生態環境、社區設施和建築工程這三大應對氣候變化的方向訂立KPI。在生態環境方面,筆者認為政府應盡快訂立本港的綠化目標,在未來五年內訂立綠化率至少為地盤上蓋面積的20%,以減緩市區的熱島效應。在社區設施方面,政府應該在數年內在各區興建城市綠洲,增設灑水、噴霧或噴泉等設施,降低城市氣溫。政府亦應該在各區設立臨時避暑或避雨場所,並於空間數據共享平台供市民搜尋、瀏覽和使用。在建築工程方面,政府應該考慮於賣地條款中加入綠色建築標準,鼓勵業界採用綠色建築設計。此外,政府應制定改善全港沿岸和水浸黑點的工程時間表,以加快工程實施的進度。

隨著極端天氣對城市帶來的挑戰日益增加,香港應該加強對氣候風險的管理,並量化不同情景分析下對社會造成的財務影響。面對氣候變化,香港應該更積極地採取行動,以最大決心減少相關影響,確保城市的可持續發展。

作者劉兆光是香港廣州青年總會政策研究副主任、特許測量師及ESG分析師。文章僅屬作者意見,不代表香港01立場。

「01觀點」歡迎投稿,來函請電郵至01view@hk01.com。來稿請附上作者真實姓名及聯絡方法。若不適用,恕不另行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