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稿|完善緊急警示系統的三個建議

撰文:01多聲道
出版:更新:

在較早前的立法會會議上,環境及生態局局長謝展寰回應議員質詢時表示:「如果安裝了天文台手機應用程式,會即時收到有關通知。將來緊急的預報,我相信會用在大家平時不太關心的情況,例如特大地震或海嘯等」 。相關言論旋即引起熱議,成為網絡熱話,也讓許多議員感到詫異,紛紛對政府之前耗資近1.5億元建立的緊急警示系統提出質疑,認為相關系統的購置是浪費公帑,毫無效益可言。

來稿作者:鄺卓睿

觀察其他地區如澳洲的新南威爾士州、首都領地、土耳其、美國等地,都建立了類似的緊急警示系統,用於發布山火、水浸、暴風雨、夏季雷暴等警報,而不僅僅等到發生特大地震或海嘯時才發出緊急警示。實際上,特大地震或海嘯在香港發生的可能性非常低。如果我們只關注那些平時不太引人關注的情況,或者只需要市民下載天文台手機應用程式,根據這種邏輯發展下去,環境及生態局需要深思為何需要購置緊急警示系統,因為即使在特大地震或海嘯發生時,只要有天文台手機應用程式和香港政府一站通,就可以接收或查閱所有緊急預報,完全不需要花費如此龐大的公帑來購置緊急警示系統。

政府亦需意識到,並非每個香港居民都擁有智能手機,也不是每個人都已安裝了天文台的手機應用程式。在發生災害或突發情況時,那些沒有智能手機或未下載天文台應用程式的市民可能無法及時獲取相關信息。此外,之前發生的突發事件或水浸情況已經顯示,即使是來港旅遊或在港停留的國際遊客,也不一定了解最新發展情況,更別說他們是否已下載了天文台的手機應用程式。

因此,政府需要重新考慮緊急警示系統的覆蓋範圍,並尋求有效的方法將緊急警示系統與社區治理平台、媒體、新聞信息發佈等結合起來,以提高和完善香港在緊急警示、防災和應急管理等多個方面的工作。這樣可以確保更多的市民,包括那些沒有智能手機的人,都能及時獲取重要信息,提高整個社區的應對災害和緊急情況的能力,同時也確保國際遊客能夠獲得必要的信息以保護自己的安全。

單就緊急警示系統方面,香港可以借鑑國際經驗,提供可供香港參考的方式,以充分發揮緊急警示系統的功能,甚至提升香港整體發展,成為國際防災和快速應變的典範。在此背景下,筆者提出以下三項建議,供政府參考:

建議一:提高公眾和政府部門對緊急警示系統的認識

為了充分發揮緊急警示系統的功能,首要步驟是提高公眾和政府部門對這一系統的認識。這可以透過教育、宣傳活動和工作坊實現。政府可以積極宣傳這一系統,向市民解釋其優勢,並鼓勵他們參與社區推廣工作,以便市民了解緊急警示系統的功能、效益以及對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性。此外,政府還可以透過宣傳活動和諮詢工作,了解民眾對緊急警示系統的誤解、期望和建議,以優化現有的緊急警示系統,提供更優質和全面的緊急警示服務。

同時,政府部門應積極培訓工作人員,以確保他們能夠有效運用緊急警示系統,提高應對災害或緊急情況的應變能力。在這方面,政府可以參考澳洲、美國和土耳其的做法,與大學合作,為相關政府人員提供專業進修課程,讓他們了解如何充分利用緊急警示系統,以及了解這種系統的潛力和對社區發展的影響,進而有效地推動有關教育和宣傳工作,造福廣大市民。

建議二:改進系統功能,不再局限於地震和海嘯

筆者建議政府應擴展緊急警示系統的功能,不僅僅限於地震和海嘯的預警,還應包括更多自然災害,如颱風、山火、水浸、排洪和暴風雨等,甚至參考澳洲首都領地的做法,將一些重要的安全風險納入考慮,例如恐怖襲擊、對社區安全造成嚴重威脅的失蹤人士或通緝犯等。這樣的擴充將使公眾更容易接收有關不同災害風險和安全威脅的警示,並有助於提前制定應對措施,降低潛在的損害。

建議三:增強社區參與,完善社區治理體系

為了確保緊急警示系統的成功運作,筆者認為社區參與至關重要。政府應要求關愛隊、分區委員會、地區防火委員會、地區撲滅罪行委員會、區議會等不同單位參與社區防災和備災工作,以共同建立強大的社區治理體系。這可以透過舉辦培訓工作坊、建立民眾反饋機制等方式實現。同時,政府應確保緊急警示系統的可持續性,通過諮詢論壇和立法會事務委員會會議,聆聽各界代表和市民的意見,不斷改進系統,以應對不斷變化的風險和需求。

總之,緊急警示系統在災害預警和應對方面發揮著重要的作用,並在國家安全、社區安全和反恐工作中扮演著關鍵角色,絕非只用於特大地震或海嘯發生時才使用。筆者認為透過提高認識、擴展功能和促進社區參與,香港才可以提高社區的安全性及增強政府的備災能力,從而減少災害或襲擊可能造成的損害,保護市民的生命和財產。環境及生態局更應認真反思,嚴肅考慮添馬艦內外的建議,以完善香港的緊急警示系統,使其成為一個典範。政府還可以借助這些功能和經驗,將香港的緊急警示系統和文化分享給國內外所有政府,以促進國際合作和經驗分享,提升香港的國際地位。

作者鄺卓睿是香港群策匯思常務理事,澳洲國立大學碩士,曾在澳大利亞國際事務研究所工作。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香港01立場。

「01觀點」歡迎投稿,來函請電郵至01view@hk01.com。來稿請附上作者真實姓名及聯絡方法。若不適用,恕不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