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稿|檢視政府災害應變能力 活用緊急警示系統

撰文:01多聲道
出版:更新:

月初香港挺過了超強颱風,卻敗了給世紀豪雨。縱使政府多番強調這次暴雨是「五百年一遇」和「前所未有」政府更已是「通宵應對」,但未能釋除公眾對政府應對災害和突發危機能力欠佳的疑慮。政府在應對極端天氣和突發危機的能力確實令人擔憂,尤其是緊急訊息的發放安排和跨部門在應對突發災害或危機的協作能力。

來稿作者:鄺卓睿

姑勿論深圳市政府有否做到三小時前預告,政府應該要在收到深圳市政府通知後馬上透過緊急警示系統通知市民,尤其是那些預計會受到影響的地區居民,立即疏散至或留在安全地方,並且同步指示和要求各政府部門及地方單位進行緊急準備,啟動全政府總動員以備不時之需。然而,當警務處收到深圳市所發的緊急通知時,政府居然不使用已購置的系統來通知市民,反而花寶貴時間在撰寫新聞稿,還要是一份本身已有樣板和先例的新聞稿上,其做法簡直令人費解。難道深圳市在這場世紀雨災前沒有嘗試過通知港府有關開閘洩洪的緊急通知?政府難道在之前的日子沒有撰寫過或保存相關新聞稿?非也!

縱使保安局多番強調已在第一時間派人到受影響村落進行撤離,但無法解釋為何其他部門缺乏準備以應對突發的極端天氣,尤其是在雨季月份可出現的特大暴雨。保安局更無法解釋為何不使用緊急警示系統,通知市民或受影響地區及附近地區的居民進行撤離或密切關注最新消息,而是花廿九分鐘來撰寫新聞稿。

相關緊急警示系統並非未曾啟用或存在。據政府文件所示,政府通訊辦於2020年花了近1.5億元建立的緊急警示系統。相關系統卻在這次暴雨所引發的水災起不了什麼作用。那麼究竟為何政府不善用這個緊急警示系統?這一點政府有責任向公眾解釋,並且重申當初花費龐大公帑來建立的緊急警示系統的初衷和原意,不能輕輕地說「天文台發出黑色暴雨警告訊息後,市民一定會注意到雨勢,以及各區造成的水浸情況,認為自然災害未必需要用到警示系統」這等不負責任的字句。

長遠而言,政府需要認真檢視使用緊急系統的使用方法、環境要求和守則,向公眾展示系統的可靠性、效益和可持續性,重建市民對系統的信心的同時,亦能有效制定行動指南以便政府在日後應對相類似的突發事態或其它災害時更能有效發放緊急訊息,保障市民的人身安全和個人財產,減少造成的傷害和損失。

政府在豪雨來襲和收到深圳市通知之際未能妥善運用好緊急警示系統已成一大詬病,但另一大問題就是跨部門的協作能力。當西灣河、筲箕灣、柴灣、鰂魚涌、沙頭角、黃大仙等多地出現大面積嚴重水浸和山泥傾瀉,甚至是在之後數天出現二次或三次水浸時,政府部門只有消防處和天文台各自單打獨鬥,其他部門如民政事務總署、社會福利署和康文署沒有意識到事態的嚴重性,在雨帶離開香港後,沒有對受水浸困擾或失去家園的市民進行協助,反而關閉轄下場所,讓市民難以尋求臨時庇護場所。有些部門甚至過份地在災後的第三天才知道事態的嚴重性,作亡羊補牢之舉。這些部門的所作所為確實寒了不少市民的心。

政府在年前大力推廣新政制和地方治理體制如何有效提升政府服務質素,但這場世紀豪雨和之後連續兩天的局部性大雨顯示出這地方體制,特別是關愛隊、民政處、社會福利署和部分分區委員會,並不如之前政府所述的「認真工作」,能提供優質服務予市民,反而暴露出這些單位在災前所做的日常治水防災的工作何期不堪,個別單位更是嚴重缺乏應變能力和做好應變工作。倘若現在是旱季尚可理解,但關鍵是現在還處於雨季階段,若無做好防水防災和治水通渠的工作,哪怕是如週日的局部大雨也可造成嚴重水浸。可怕的是,現在有部分災民和受影響的商戶,包括在市政大廈地下擺檔的工商戶,至今仍未得到妥善安排,只能自發清理商店門前所堆積的淤泥,又或自費到酒店或其他地方尋找房間以作臨時居住或庇護之用。在此情況下,究竟政府部門是不是要繼續沒有作為?定還是要通力合作,安撫災民和盡快做好善後工作,至少起碼可以有效地平息民怨,以還一個可居住可生活的家園予廣大市民?

筆者認為特區政府不能把這一切的責任歸咎於所謂「五百年一遇」的惡劣天氣和水浸,而是認真思考和檢視自身的不足之處,成立委員會檢討政府應對突發意外的應變能力及緊急訊息的發放安排等等,並向社會大眾就政府如此不濟的表現進行道歉,以此重建社會大眾對政府管治和問責制的信心。

總括而言,這場暴雨不但反映出政府在日常防災治水工作的不足和嚴重缺乏應對突發危機之能力,還暴露了政府在地區治理體制的問題、緊急訊息的發放安排問題和跨部門統籌的不足。若特區政府不正視應對突發危機的能力,今日淹的是西筲、黃大仙和新界這些地區,明天淹的將會是添馬艦和禮賓府。

來稿作者鄺卓睿是香港青年歷史文化交流協會主席,澳洲國立大學碩士,曾在澳大利亞國際事務研究所工作。文章的內容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所屬團體的立場,並與香港01無關。

「01觀點」歡迎投稿,來函請電郵至01view@hk01.com。來稿請附上作者真實姓名及聯絡方法。若不適用,恕不另行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