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稿|氫能巴士未見優勢 應循序漸進、分散投資

撰文:01多聲道
出版:更新:

筆者上回提到氫能的技術及安全性,其實氫能車要在港「落地」仍有其他挑戰。新一份《施政報告》提出推動新能源交通產業,明年上半年制訂全港公共巴士、的士的綠色轉型路線圖和時間表,繼續試驗更多新能源車輛。九巴早已宣布今年內會有52部雙層電動巴士投入服務,但城巴至今只自費購入一部氫能巴士樣板車,一切仍在試驗階段,兩種新能源巴士發展步伐明顯相距甚遠,城巴在這方面投入之少,甚至惹外界質疑氫能巴士只是為經營權而做的門面功夫,而此項目的大落後對「2050年車輛零碳排放」的遠大目標絕對有負面影響。

來稿作者:蔡裕龍

政府希望推動陸上公共運輸綠色轉型,實現在2027年底前投入約700輛電動巴士和約3000輛電動的士的目標,依照現時九巴的進度,前者達標可期,後者則要看政府提供甚麼配套支持。至於氫能巴士目前仍停留在試驗階段,前景充滿變數。

回顧匯達交通(新巴城巴大股東善水成立的公司)去年7月稱引入首架雙層氫能巴士來港,舉行了隆重的揭幕典禮,當時匯達交通指,已承諾2045年全面轉用零排放巴士。不過,該輛雙層氫能巴士其實只是樣板車,僅作測試及試驗用途。然後,在典禮舉行約一年後,城巴新巴成功合併。

根據報道,匯達交通高層曾表示,去年其實欲引入雙層氫能巴士,惜難以找到供應商,聲稱未來數年要試驗電動及氫能巴士,才決定引入電巴及氫巴的比例,又稱氫能巴士已運送至內地作技術評估,料加氫站試驗項目及氫能巴士可於今年稍後時間投入運作,但至今仍未見任何公布及時間表。

去年該輛氫能巴士樣板車是由威馳騰(福建)建造,而威馳騰的大股東亦是城巴大股東—私募股權投資公司善水資本,這似乎亦解釋到為何匯達交通偏向發展氫能巴,取難不取易,或許就是為威馳騰「跑數」。威馳騰全球商務總監龐利今年初受訪時表示,已與一家澳洲公司簽約計劃五年內在當地賣出1.2萬輛氫能卡車,他期望海外業務未來五年翻幾倍,現階段專注東盟及印度市場。

氫能巴士發展比電動巴士遲是不爭事實,匯達交通仍將這個重任「攬上身」,卻一直未見積極在港投資推展,葫蘆裡到底賣甚麼藥?莫非匯達志不在香港市場,僅是為系內氫能技術企業「抬轎」,以便其將氫能車賣往中東等地?

筆者翻查資料,新巴城巴的車隊營運總資產由2019年的41億元,大幅下跌至2022年的29億港元,兩年跌幅達41%。相比之下,同樣是專利巴士公司九巴的車隊營運總資產穩定得多,由2019年的65億元增加至2022年的68億元。由此可見,城巴對車隊的投入正在縮減,不惜犧牲巴士服務品質,也要削減成本。

氫能巴士關乎長遠發展,匯達交通是否有真正的長期營運決心?從更新巴士速度也可看到一些端倪。城巴巴士車隊車齡不斷提高,例如其市區巴士車隊車齡從六年增加至7.5年,更換巴士速度緩慢。

綜合來看,政府冀2027年約700輛電動巴士投入服務,按城巴現時的營運情況及資源投入度,其四年內是否可成功令首部氫能巴士正式落地投入服務?筆者認為,這是接近不可能的任務,因為除了技術問題,還牽涉修訂法例,況且四年後城巴的大股東是否還是善水資本,實在難以肯定。

長遠來說,零排放巴士方面,電動巴必然是主力,因氫能車相對危險,尤其在隧道等密閉管道內,一旦出事後果堪虞,而氫能巴行車里數較高的所謂好處,在地方如此細的香港實無用武之地,以每日來回載大量乘客的巴士為例,一日也只行駛約300多公里,根據九巴數據,其九成車隊每日充電一次已足夠整天的運作,故氫能巴不見得在香港有優勢。

無論如何,筆者認為本港如要試行氫能車,應以垃圾車、貨車等載客量低的車輛為先,循序漸進,同時政府在推動氫能巴士時亦應分散投資,城巴之外,嶼巴也可作為起始點,兩者一同發展「雙保險」,方為上策。

作者蔡裕龍從事資訊科技行業多年,現職金融公司資訊科技經理。文章標題為編輯所擬,原題為「引入氫能巴士只為掩飾?靠城巴難推動綠色運輸轉型」。內容僅屬作者意見,不代表香港01立場。

「01觀點」歡迎投稿,來函請電郵至01view@hk01.com。來稿請附上作者真實姓名及聯絡方法。若不適用,恕不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