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稿|香港發展氫能產業機遇在哪?

撰文:01多聲道
出版:更新:

說到綠色運輸,大家都會想起現時火紅火熱的電動車。政府此前公布的《香港電動車普及化路線圖》以及《香港氣候行動藍圖2050》,汽車行業均以研發零碳排放的新能源汽車為願景。不過目前香港電動車發展仍有不少掣肘,包括充電位不足、充電時間長、續航里程短等,普及率與內地相比存在不小差距。

來稿作者:李湃豐

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國家能源局去年聯合印發《氫能產業發展中長期規劃(2021‑2035年)》,促進氫能產業高質量發展,構建綠色低碳産業體系、打造産業轉型升級的新增長點。發展適合香港使用環境的氫燃料電池車及基礎設施,或許能成為香港邁向碳中和的一大助力。

氫能是21世紀極具發展前景的二次能源,因具有重量輕、導熱性強、發熱值高、清潔低碳、可回收利用等多重特性而備受青睞。與其他燃料相比,氫燃燒時最清潔,除生成水和少量氮化氫外,不會產生諸如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碳氫化合物、鉛化物和粉塵顆粒等對環境有害的污染物質,在交通、工業、建築等領域應用潛力巨大。

中國目前在氫能領域已取得多方面的進展,年制氫産量約3300萬噸,是世界上最大的制氫國,在氫能供給上具有巨大潛力;燃料電池汽車保有量達14979輛,居全球第三,2022年年底,中國已建成加氫站310座,居世界第一;中國已初步掌握氫能制備、儲運、加氫、燃料電池和系統整合等主要技術和生産工藝,在長距離輸送氫氣技術方面獲得突破;京津冀、長三角和粵港澳大灣區匯集全産業鏈規模以上工業企業超過300家。

「A4」聯盟楊永杰、張欣宇及「香港新方向」成員,提出興建「雲巴」鐵路系統,連接啟德、麗港城、茶果嶺至油塘海濱。(文睿攝)

此前,筆者隨立法會「A4聯盟」考察團前往深圳鹽田考察,了解到深圳鹽田港碼頭已有企業在實驗氫燃料碼頭牽引車,未來將全面替代現有的柴油車,打造「綠色氫能零碳港口」。與電動車相比,氫動力碼頭牽引車採用增程式技術方案,以氫氣為燃料,動力電池作為輔助系統,通過3至5分鐘的加氫時間即可充滿氫氣,單次加氫滿載續航里程達280-350公里,動力電池則幾乎不用補電,避免了純電動汽車長時間充電的問題。

全國各地近年都推出政策支持氫能產業發展,多個城市都已經有氫能巴士行駛,其他運輸工具都開始邁入氫能時代,例如全國首台氫燃料電池混合動力機車已經投入運行,從核心動力到主要零配件首次全部國產化。北京也將去年冬奧賽區的212輛氫能巴士,作改裝後投入到長途客運路線中。世界首條商用氫能源有軌電車路線亦已在廣東佛山市投入營運。

中國目標在2025年,使用氫能的燃料電池車輛保有量達到約5萬輛、可再生能源制氫量達到每年10萬至20萬噸的目標,並將在公交車和物流等領域普及氫燃料電池車。中國還提出,在氫能領域推動國際合作,助力「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基礎設施建設。反觀香港,城巴早前購入全港首架雙層氫能巴士,由內地生產商製造,但礙於法例限制,巴士在港未能以氫能行駛,反映無論是在配套設施還是法規上,都仍未完善。

4月22日,政府及立法會大灣區訪問團體驗由比亞迪汽車研發的新能源有軌電車「雲巴」。(政府新聞處)

筆者認為,在香港發展氫能產業大有可為,氫能與電能可形成互補關係,氫能車可以在港口碼頭、機場、垃圾填埋場、長途巴士等工業場景使用,電動車則可逐漸取代傳統化石燃料車,力爭在2050年前實現碳中和目標。建議政府可參考內地和其他國家的先進案例,增撥資源,利用葵青貨櫃碼頭、北部都會區、交椅洲落馬洲河套區、將軍澳137區、交椅洲人工島等新發展區做先行先試,在實際運用中研究如何完善效能、法規和消防等問題。

其次,日常用的煤氣裡含有49%的氫氣,而香港擁有總長超過3600公里、廣布各區的煤氣管道,已做到「氫進百萬家」的模式。因此,政府可考慮從煤氣中提取氫氣供氫能車輛使用,不僅安全可靠,更源源不絕,不受儲存缸容量限制,亦便於在不同地點設立加氫站。

環境及生態局需牽頭其他政府部門與大灣區內地城市企業緊密合作,引入優質氫能產業鏈,建設國家發展氫能源示範基地,並搭建「綠氫」輸入管道,探索建設「氫能+電能+汽油」三合一油站服務模式,降低使用及建設成本,最大化利用現有資源,推動市民選擇更加低碳方式出行。

在人才的培養上,則要舉辦更多行業交流考察團,積極協助香港和內地從事氫能發展的企業和人才的交流,推動本港大學及專上教育機構開辦新能源、儲運、應用化學等專科課程,培養新能源技術和人才平台,幫助國家氫能源產業走向世界,共同構建起涵蓋科技創新、應用示范、基礎設施、産業布局等各環節的氫能綜合發展體系。

作者李湃豐是立法會A4聯盟研究部主管、香港廣州青年總會政策委員會委員。文章僅屬作者意見,不代表香港01立場。

「01觀點」歡迎投稿,來函請電郵至01view@hk01.com。來稿請附上作者真實姓名及聯絡方法。若不適用,恕不另行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