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稿|增存保額與時並進 穩信心提升競爭力

撰文:01多聲道
出版:更新:

香港作爲全球領先的金融中心,一向有行之有效的機制保障金融安全,其中自2006年推出的存款保障計劃,被視爲香港金融安全網的基石之一。不過存款保障的50萬港元上限已多年維持不變,早前存款保障委員會終於提出建議,優化這項推行長達17年的計劃,將每個銀行賬戶的保障金額,由目前的50萬元提高至80萬元。在環球經濟不穩定的今天,這無疑是一個遲來的好消息,不過對比世界其他主要市場的存保額,以及結合最新的經濟形勢,認爲香港的保障額和相關制度還有提升空間。

來稿作者:李智匡

根據存保會早前進行的第五次香港人「儲蓄安全感」指標年度調查,銀行存款仍是港人最常見的儲蓄方式。爲了保障小存戶利益,同時維持銀行體系穩定,當遇上銀行倒閉時,存保計劃會向存款人作出補償。自2011年起,保障的上限一直維持在50萬港元,但隨著多年累積通脹及外圍經濟不穩定,50萬元的限額顯然早已不合時宜。

今年7月,存保會提出建議將保障金額提高至80萬元,計劃諮詢公眾3個月,爭取2025年正式推行。提升金額之後,獲全額保障存戶的比率將會由現在的88.6%,提高至92.2%,這個數字雖較國際指引的90%為高,但受保障的存款總額,僅佔總存款的大約25%,遠低於其他國家介乎五成多至七成多的水平。因此本港九間中小銀行早前提出建議,將存保上限提高至100萬元,金融界立法會議員陳振英亦對此表示歡迎。

作為普羅市民,當然支持存保限額絕對有加碼的空間,雖然理論上銀行倒閉在香港並不常見,且存保會從外匯基金取得的備用信貸,額度亦足夠應付兩家中型銀行同時倒閉。惟近年歐美銀行危機向業界敲響警鐘,沒有什麽事情是絕對安全,雷曼危機、矽谷銀行、簽名銀行、美國第一共和銀行倒閉就是前車之鑒。因此提升限額,無疑是向存戶派定心丸,增加他們的儲蓄信心。

對比全球主要市場的存保額,作爲金融中心的香港優勢並不明顯。香港現行的最高50萬港元保障額(6.4萬美元),遠低於美國(25萬美元)、丹麥、愛爾蘭、德國(均約10.7萬美元),以及英國(10.2萬美元)、日本(7.6萬美元)、加拿大(7.3萬美元)甚至中國内地(7.2萬美元)。即使香港提升至80萬港元(10.2萬美元),也只是與英國相若而已。

而以保障額相對人均本地生產總值的百分比這個常用指標來看,香港的存保額提升至80萬港元後,佔人均GDP升至206%,仍是低於中國内地(575%)、馬來西亞(511%)、美國(356%)、英國(221%)及德國(209%),排名第六。因此提升存保額,亦可增加香港的金融競爭力,同時符合十四五規劃綱要中「提升國際金融中心地位」的要求。

另外,隨著虛擬銀行近年興起,其安全性也受到存戶的關注。存保計劃固然已經包括虛擬銀行,但提升保障額,亦有助增進用戶對其認受性及信心,進一步推動以虛擬銀行為代表的金融科技發展。

最後,香港所有銀行都是存保計劃成員之一,都需每年向存保計劃繳交保費,大型銀行對大幅調升存保額有保留,是因為目前金管局設有「處置機制」,即一旦有「大到不能倒」的金融機構出事,將由金管局運用一系列「穩定措施」來管理倒閉秩序,換言之大型銀行根本無需倚靠存保基金的保障,他們當然希望維持低的存保額,不欲繳付更多的保費,但這並不付普羅大眾的利益。

目前息口仍處於高位,不少市民趁存息高企增加定存資產,我認為應趁此時機加快提升存保額進度。從大局看,不論大型抑或中小型銀行的存款受到更多保障,可加強市民對本港金融地位的信心;從細微處,也是關顧小存戶的貼心之舉。

作者李智匡是市場策略研究顧問,之前為傳媒工作者。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香港01無關。

「01觀點」歡迎投稿,來函請電郵至01view@hk01.com。來稿請附上作者真實姓名及聯絡方法。若不適用,恕不另行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