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莉珊|《繁花》十年磨一劍 美食、視聽覺顯示粵港滬三地交織

撰文:01論壇
出版:更新:

《繁花》改編自金宇澄的同名長篇網路小說,2012年度獲得中國小說排行榜長篇小說第一名,單行本在2013年出版後更是好評如潮,拿到魯迅文化獎年度小說獎外也受到王家衛青睞。這是王家衛的首部電視劇,將九十年代紙醉金迷、金碧輝煌的上海完美還原,從演員服裝造型、故事場景到劇中佳餚都充滿復古情懷與美學,更帶起一股追隨風潮。

來稿作者:楊莉珊

《繁花》是王家衛十年磨一劍精心打造的首部電視劇,烈火烹油、肝膽相照,機關算盡、食盡鳥投林……應有盡有,正是「繁花迷人眼,落盡現風流」。霧裡看花,要想講清楚《繁花》並不容易。《繁花》實在很難被定義或歸類。它既帶有王家衛電影鮮明的藝術風格,精緻、唯美、深入人物複雜情感、有形而上的總體性思考,又呈現出以往作品所沒有的對市場以及觀眾欣賞趣味的明顯考慮。該劇去年底在官媒央視和網路平臺播映一個多月來,不僅佳評如潮,還掀起上海旅遊商機,讓官媒疾呼「穩住影視劇帶來的熱」。

《繁花》故事講述90年代上海隨著證交所的誕生錢朝湧動,許多人來到這裡尋求一搏翻身的機會,有人一夕暴富,也有人賠到跑路,整天白花花的鈔票來來去去,沉浸在有如《華爾街之狼》般紙醉金迷的世界。本作斥資重金打造90年代的上海樣貌,從街景、服裝、妝發、道具到桌上的菜飫,全都是有所講究的,既上流又精緻,又符合時代情懷。憑藉著改革開放的春風和自身打拼,青年阿寶成功翻身成為黃河路上無人不曉的寶總。在這個故事的演繹裡,我們再次見證了經典的「王式」敘事手法——時間線重疊交錯下故事慢慢展開,寫意敘事下倒敘、插敘的有機結合,以及出神的細節刻劃。

《繁花》獨特的時代背景也為該劇增添了一份歷史感和懷舊氣息。觀眾可以通過該劇感受那個時代的獨特魅力,以及歷史的厚重感。這種歷史感和懷舊氣息能夠引起觀眾的共鳴和情感上的觸動,從而提升該劇的觀賞價值。

包括《繁花》在內,大陸影視劇等優秀文化作品近年來在島內頗受歡迎。除了作品本身是好作品外,還因為兩岸同胞同文同種、文化相通,對於劇情容易心領神會、共鳴共情。這就是文化的力量。兩岸中國人共同的文化根脈、共同的情感共鳴,即便時光流逝,即使跨越山海,哪怕人為阻隔,也難以減少,從未改變。其實,除了臺灣媒體人外,臺灣商人也對《繁華》深有感觸,其中,台商鐘東霖觀劇後就發表了自己的感想,因為他曾在《繁花》所展現的年代於南京東路開電腦超市,當時生意紅火。黃河路、和平飯店都是當時常去宴客的地方,甚至有位上海的長輩像劇中的「爺叔」一樣「有腔調」,他的點撥讓鐘東霖獲益匪淺。如今,30年過去,伴隨著大陸的發展,鐘東霖成為硬科技領域的投資人,在上海投資的幾家半導體公司都已上市。鐘東霖感概道:當年在上海創業的經歷對我影響很大,大陸互聯網科技發展快速、高效,將來仍充滿機遇。

無論經歷那個時代與否,《繁花》激起了人們共同的懷舊與憧憬,其間「歷久彌新」之芸芸牽引著我們的目光和思緒,是視聽藝術的「腔調」,是故事人物之「韻味」,是文學創作之「精魂」。《繁花》最精彩之處,莫過於阿寶與深圳南國投的強總之間你來我往的精彩對局,也牽動了周邊所有角色立場的變化,也導致了最後的命運。 而拼殺到最後,繁花落盡,曲終人散,曾經叱吒風雲,都已經是陳年往事

論美食,《繁花》全靠香港十大名菜,導演王家衛曾到西苑酒家,參考傳統食譜與做法。《繁花》每道美食更是讓人餓到流口水。《繁花》10道誘人佳餚盤點,排骨年糕、泡飯、定勝糕、川沙雞爪、乾炒牛河、魏總霸王別姬和黃魚麵、仙鶴神針船王炒飯、火焰大王蛇、熱氣羊肉火鍋,這十道菜,胡歌和辛芷蕾都愛吃。

論視覺藝術,王家衛的光影手法是敘事中的一隻神筆,落筆之處總能讓人不自覺追憶似水年華。昏黃而精緻的色調,單機位拍攝與倫勃朗光的使用,倒敘手法以及接連的分鏡,蒙太奇手法的穿插隱喻,串聯起每個人物的複雜經歷與內心世界,突顯劇情的張力。

論聽覺藝術,《繁花》中的歌曲总共有57首,都是90年代的當紅歌曲,《偷心》《安妮》《再回首》等懷舊老歌,好像有一種魔力,幾個音符,就能把我們拉回那個年代,讓我們感嘆时光飛逝,讓我們追憶往事。一聲一響,伏脈千里,皆是牽動時代記憶的弦。《繁花》用音樂造勢、烘托、描寫,也用音樂回憶、紀念,生意場上,推杯換盞之間,寶總與麻老闆在卡拉OK唱的《愛拼才會贏》,是那個時代無數從底層一路奮鬥的生意人最愛的勵志金曲。

《繁花》劇中景色、角色、美食,無一不養眼,霓虹滿街的黃河路讓人想起同是熱鬧無窮盡的蘭桂坊,一度聞名黃河路的港式粵菜招牌乾炒牛河更讓人不禁吞下口水,外貿、改革、港樂等關鍵詞亦無不顯示粵港滬三地的交織和融合。劇中多數演員都是上海籍演員,亦有不少來自香港,或和香港有著千絲萬縷的淵源。

當然,想要穿透這股《繁花》熱潮,最好還是看看金宇澄的原著小說。小說之前已由上海文藝出版社、人民文學出版社推出過兩版,可謂是好評如潮,長江文藝出版社的這部《繁花》則是批註本,在原來文本的基礎上,對其中的方言、對話、詞彙等予以標注,指出普通話的意思和相關歷史背景,更便於讀者理解。畢竟,上海話十分難懂,就是書面語也不同于普通話,讀者直接去讀也無大礙,但批註之後有助於理解其中的薄物細故,也就更能吸收這部小說的精髓。讀這本小說,就像當時讀了《紅樓夢》之後一樣,無論是說話聊天還是讀書寫作,都沾染了這部小說的腔調和氤氳。這也是一部優秀小說的迷人魅力,可以讓讀者沉浸其中,甚至行為習慣和思維模式也在潛移默化中被感染。

作者楊莉珊是全國政協委員、中國和平統一促進會香港總會常務副會長。文章僅屬作者意見,不代表香港01立場。

「01觀點」歡迎投稿,來函請電郵至01view@hk01.com。來稿請附上作者真實姓名及聯絡方法。若不適用,恕不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