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荊黨|再議垃圾收費

撰文:01論壇
出版:更新:

筆者和大多數香港人一樣對垃圾收費並沒有什麼概念或意識,直到聽聞今年 4月 1 號要正式實施,才開始予以關注。有關垃圾收費的條例其實早在 2021 年 8月就已獲立法會通過,而垃圾收費的具體條款其實也很簡單明了,那就是基於「污染者自付」的原則,所有的垃圾,無論是出自個人、家庭或團體,或按預先購買的指定垃圾袋收費,或按廢物的重量征收「入閘費」。至於政府推行垃圾收費的用意也很清晰單純,那就是通過收費倒逼公眾減廢回收,促進生態的可持續發展。

來稿作者:周小稞

雖然規定簡單明了,但要真正落地可不是那麼簡單輕鬆。為了少付費,民眾會盡量往垃圾袋裝更多的垃圾,那些擠爆的垃圾袋該如何追蹤與處理?為了少付費,民眾會將自家的垃圾棄置在公共場所如街道、公園、街市、商場等地,這樣的行為該如何鑒別與執法?同樣為了少付費,民眾會使用偽造或免費的非指定垃圾袋,出現這樣的情況又該如何發現與追責?至於產生大量垃圾的不同團體以及協助處理垃圾的物業、清潔、垃圾收集等機構也需要為此採取一系列的因應舉措。

正是考慮到落實的複雜性,政府一早就為條例的正式實施預留了⾧達 18 個月的準備期。但一般民眾就和筆者一樣,到了快要實施的前兩三個月才真正開始關注這項即將影響每家每戶的新政,並由此產生了大量的不明與疑慮。擔心因垃圾收費而生亂的特區政府很快就做出將垃圾收費延後至 8 月 1 日實施的決定,特首表示,發覺市民「細節唔係好明」,因此「順應民意,唔明講到明」。但問題是,因垃圾收費引發的紛擾真的只是一個宣傳不足的問題嗎?

如何處理垃圾是城市尤其是大型城市面臨的一個老問題。具體而言,圍繞垃圾問題有三項核心議題:第一、如何控制垃圾的生成量?第二、如何鼓勵垃圾的分類管理?第三、如何處理不同類別的垃圾?第一項議題主要涉及到垃圾的源頭:如何避免過度的包裝?如何推進包裝材料的環保?第二個議題涉及到垃圾的回收:如何按照回收的難易引導民眾對不同類別的垃圾進行分類收集?第三個議題涉及到垃圾的歸宿:是簡單堆放、集中填埋還是回收利用、焚燒發電?

針對上述的垃圾議題,香港⾧期以來並沒有做出滿意的回應,更談不上有效的行動。出街購買的飯盒還是不能分解的泡沫或塑料,商場提供的購物袋也都是塑膠製品,由內地網購的貨品更是用塑料包了一層又一層。曾經有一段時間,香港鼓勵廚餘分類並將廚餘製成農肥,可惜這樣好的實踐未能堅持下來,時至今日民眾也沒有形成垃圾分類的自覺意識。大量的垃圾未經任何分類處理而被運至郊外填埋,現有的三大堆填區已不堪負荷,而垃圾發電等設施更是拖沓十餘年才啟動。

解決垃圾問題本身就是一項系統工程,涉及到方方面面,再加上關乎到千家萬戶的利益與生活習俗的改變,因此各個國家在處理垃圾議題時大多採取循序漸進、因地制宜、打持久戰的策略。日本是公認垃圾處理得最好的國家,其成功的要訣就是通過半個世紀持之以恆的努力以及嚴格的法律條例讓民眾逐漸養成了自覺的垃圾分類意識。中國內地也嘗試從垃圾分類入手,雖然有著強大的執行力,但政府還是不敢全國上下一盤棋,而是選擇部分城市先行試點,再逐漸推至全國。

相比之下,在垃圾處理問題上一直落後的香港天真地將「污染者自付」作為終極的「殺手锏」,試圖「畢其功於一役」。這樣的心態可以理解,但簡單、一刀切的垃圾收費能真正解決香港面臨的垃圾問題嗎?目前的垃圾收費設計能避免包裝過度嗎?能鼓勵環保包裝嗎?能推動垃圾分類嗎?能促進垃圾回收嗎?更關鍵的是,目前的垃圾收費設計真的能減少垃圾生成量嗎?對這些問題的回答恐怕都沒有政府以為得那麼樂觀。如果不能有效解決香港面臨的垃圾挑戰,那麼這項耗費所有民眾與持份者時間與金錢的政策又有何意義呢?

特區政府在垃圾政策制定上表現出來的「急於求成」與「簡單粗暴」並非孤例。譬如說,特區政府為了彌補⾧期以來在填海造地上的無為,在缺乏與社會充分協商的情況下就貿然推出耗資萬億港元的「明日大嶼」造島計劃,讓有關計劃在當前的內外環境下陷入騎虎難下的尷尬境地。筆者不敢斷定垃圾收費會否也將面臨類似的遭遇,但如果今後幾個月的宣傳與溝通還不能讓社會各界信服有關的垃圾收費政策能夠有效解決香港面臨的垃圾問題,那麼特區政府實有必要暫停有關政策的實施,重新規劃設計更為循序漸進的、更加有針對性的、著眼於有效解決垃圾生成量、垃圾分類管理與垃圾回收再利用的系列政策,並持之以恆地加以落實。

事實上,對政府垃圾收費政策的上述質疑早在 2018 年政府首次向立法會提交相關條例草案後就已出現。當時為審議有關草案成立的法案委員會雖然支持政府的減廢政策方向,但也對有關政策的有效實施提出了大量建議,部分委員更對有關收費能否達致預設目標持不同意見。政府也針對法案委員會的意見做出了回應,包括完善減廢及循環再造配套措施、為有需要人士提供援助等。遺憾的是,這些理應完善的措施在有關條例通過後的兩年多準備階段要麼流於形式,要麼疏於宣傳,最終讓這項在設計上就先天不足、在落地中又準備欠充分的減廢政策極大可能淪為民眾眼中的「勞民傷財」而半途而廢。

作者周小稞是紫荊黨政策研究院研究員。文章僅屬作者意見,不代表香港01立場。

「01論壇」歡迎投稿,來函請電郵至01view@hk01.com。來稿請附上作者真實姓名及聯絡方法。若不適用,恕不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