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稿|應對災害須強化防護演練

撰文:01多聲道
出版:更新:

來稿作者:陳文坪

災後重思,是必須且必要的。如保護生態環境,加強防災演練,必須嚴格執行。資訊傳達、緊急演習、民眾參與等等這些環節須做足做好。自然災害雖難以避免,但做好防範措施卻是可行。災害是無情的,但如何把災害發生時將損失降到最低,減少人命傷亡,日前台灣花蓮7.2級強震的低傷亡人數,是值得各地政府探究的。

近來大陸的江西、台灣的花蓮相繼發生水災、地震等災害。首先,對在災害發生時不幸罹難者深表哀悼。人類在自然災害面前是多麼渺小與無助,因此,敬畏自然、保護環境、做好防範,是人們在生活中必須加以重視與認真對待的。

台灣花蓮近海4月3日早上7時58分發生7.2級強震,一個多星期來,餘震次數多達三位數。4月13日,地震迄今造成17人死亡、1155人受傷、2人至今失聯。

地震強度7.2級,威力相當於32顆原子彈爆炸,破壞力之大可想而知。據花蓮縣政府統計,全縣176座建築受損傾倒,其中21座樑柱重創,必須修繕或拆除。這包括市中心知名景點東大門夜市附近,嚴重傾斜的兩棟民宅:五層樓的北濱街大樓、九層樓的軒轅路天王星大樓,因危及公眾安全,也隨即加以拆除。看來,政府行動之快、行事果斷,行政有章可圈可點。

而大陸江西省3月31日也天降風雹災害,造成南昌、九江等9個區市、54個縣9.3萬人受災,也造成7人死亡,直接經濟損失1.5億。

科技一日千里,卻也有所侷限。至今為止,地震多時是在即將發生前的分與秒中之間才能偵測預報,現有科技都難以精準提早預報。這也就是當地震發生時,人們難以及時逃離大樓或遠離建築物的原因,只能暫時躲在室內比較堅固的地方保命。然而,相對於地震,風雹、暴雨、大暴雨等卻是能利用現有科技作較精確的預測與預報。也就是說,可以提前做好防範措施來降低財物損失,特別是可避免人命傷亡,卻是能達到的目標。

回顧去年12月18日,中國大陸位於甘肅和青海兩省交界處的臨夏州積石山縣,深夜發生6.2級地震,造成至少127人遇難,超過千人受傷。罹難者高達三位數。

可見,台灣花蓮發生7.2級強震,與其它發生地震的地區相比,所造成的人命傷亡可說是低位的。這說明什麼?

是因為,長期以來,當地政府對防災工作都落實到位,平時也加強各項災害的防範演練,教導人民如何做好防災工作、如何保護自身及家人安全;當發生地震時,如何避免恐慌、如何做到不驚慌失措;過去多年,人民也從大小地震與防災演練中,不斷提升了人民的防災意識與韌性,人民也從中學到對災害發生時的防護,也做好應對措施。

例如,從媒體報道中得知,一家孩童託管中心的職員,在地震發生時,隨即將牀架移到孩童的睡牀四周,預防地震時發生東西倒塌而傷及孩童。畫面曝光後,被媒體、網民一面贊好。這就很好說明,台灣人民對災害發生的沉着應對,而不是爭先恐後的逃離。

一些駐台記者也發回報道,說地震發生後,花蓮許多民眾都自發地以義工參與賑災工作,幫助受災災黎安頓生活。報道說:「民間除了供應物資,還提供全方位支援。在小學大禮堂設置的災民收容所,據稱地震後短短四小時,就搭好帳篷隔間、臨時浴室和廁所。隔間裏有牀、枕頭和被單,為災民提供隱私和尊嚴的個人空間。多個社會福利團體和宗教組織,也迅速在現場設櫃台,為災民安排臨時住所,甚至提供心理輔導和靈性指引。」

從文中的「帳篷隔間、浴室廁所、牀被枕頭、心理輔導、靈性指引」中可以窺視,民間行動快速、有條不紊,不單提供硬體設施,也提供心靈慰藉需求。如此這般井然有序、條理分明,迅速就緒,這些都是平時需要演練才能達成的,而非臨時抱佛腳的僥倖心理就能做到的。

21世紀的今天,人類可以上天建太空站、下萬米深海底探索研究,一些計時儀器甚至精準到秒以後的四位數,但唯獨對地震預報難以準確預測。可見,人類在面對災害可說是難以抗拒,只能作善後事宜,以把損失減到最低。奈何?

作者陳文坪是新加坡時事評論人,關注新加坡、馬來西亞、中港台等地的政治時事和經濟民生。文章僅屬作者意見,不代表香港01立場。

「01論壇」歡迎投稿,來函請電郵至01view@hk01.com。來稿請附上作者真實姓名及聯絡方法。若不適用,恕不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