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政報告.博評】林鄭房策向上傾鈄:不利基層,延續炒賣

撰文:陳紹銘
出版:更新:

林鄭在施政報告點出︰「在眾多民生議題中,房屋問題是最嚴峻、最棘手、最複雜的」,可惜,其房屋施政建議不但相當有限,更是重地產輕基層,重市場輕管制,部份甚至令房屋問題惡化,基層大概要繼續留在劏房,在瘋狂的私樓市場捱苦。

施政報告有很多口號、修辭,但實際卻要看細節。林鄭先提出「房屋並不是簡單的商品,而適切的居所是市民對政府應有的期望(144段)」,一眼看來以為政府推「房屋去商品化」或會制訂「適切房屋」的標準,不過,施政建議卻是進一步將房屋商品化。往後的篇幅指「以置業為主導」,俗點就是說「推市民買樓」,要更多人加入樓市賭局,一個進入後就不想樓市下跌的賭局,一個令今天租金高居不下的賭局,一個業主買佢升租客買佢跌的賭局,一個令貧者愈貧富者愈富的賭局。

施政報告有很多口號,修辭,但實際卻要看細節。(資料圖片)

綠置居長遠不利基層

曾自稱關顧基層的林鄭,雖說「政府會致力縮短公屋的輪候時間(145段)」,但卻竟然罕見提出「減建公屋」,甚至決定將整個新公屋屋邨4000個單位出售!林鄭建議長遠方向將更多公屋改建綠置居;在短期而言,綠置居似乎對買家有利(較平價置業),又似乎可騰出原本公屋單位(基層上樓),不過,綠置居問題必須從長遠及宏觀看,一方面是減少公屋流轉,每年除了新建公屋,房委會也會收回近1萬個公屋單位作配屋之用,但若果公屋被「賣斷」了,有關單位則不會再配給基層輪候人士;個別置業戶主可能受惠,但若綠置居規模一直增大,如當年董建華年代賣出近十多萬個「租置」單位,即該十多萬個單位不再會重歸輪候冊分配之用,長遠令公屋輪候時間愈來愈長。

另一方面,綠置居或租置公屋雖有短期出售限制,但當年期屆滿(如五年)後,在補價後則可公開市場出售,恍如私樓一般可以炒賣,不時新聞報導的四、五百萬「公屋王」不是很諷刺嗎?為何扶助基層的公屋竟成了炒賣工具?幾年後,是否又會有不斷「破頂」的「綠置居王」?更諷刺的是,那個單位本可留作縮短公屋輪候時間之用。林鄭所謂綠置居是「有利無害」(147段),指的大概是業主,而非長遠在輪候公屋的基層市民。

(補充一點,有些網絡回應指,「起新公屋咪又係比左新移民」,政府賣樓更實際;不過,房委會2016年資料指出,從內地新來港不足7年人士,在一般申請個案中所佔比例為15%,其他85%為香港永久居民,若計算另外逾13萬個單身申請個案,比例估計更低;若因此反對建公屋,受害更多是香港永久居民。人口和房屋關係複雜,不是本文討論重點。)

基層劏房 問題未解

此外,多年為社會關注的劏房問題,林鄭的施政建議也未能止血。報告提出的「過渡性房屋」計劃,不是說不好,但報告用字是「支持」、「研究」、「促成」、「協助」,政府支持多少資源?如何覓地?研究多久?不知道。更大問題的是規模問題,如早前提出幾個的「支持」方案,涉及幾百單位,對於二十多萬個劏房戶而言,仍是杯水車薪。

劏房戶除了面對環境問題,更痛苦是租金不斷上升,更被濫收水電費,不過,劏房戶不但沒有如傳聞中受惠於低津優化(例如加劃一條私樓線,劏房戶有更多資助),也沒有多年「及時雨」的N無津貼(更遑論恆常化),而且電水濫收問題沒有處理,租金及租住權也沒有加強管制。沒有增建公屋,不管房屋市場,不理租金狂升;那邊說計劃幾百過渡房屋,這邊卻賣掉幾千公屋,其實要基層繼續在瘋狂的私樓市場過渡。

多年為社會關注的劏房問題,林鄭的施政建議也未能止血。(資料圖片)

房屋淪為政治手段

與其說林鄭關心的是房屋政策,不如說她是以房屋為手段的政治籌謀︰推動更多市民買樓「穩定」樓市、向更多中產或高層提供資助計劃,延續地產霸權及丁屋霸權……以鞏固其在不同有權力階層的支持,卻不是想每個市民都有一個適切而可負擔的居所。

若然林鄭關顧基層,為何不見任何增建公屋的措拖?為何有較大影響力的租務管制、房產稅空置稅、累進差餉、市建局建公屋、打擊丁屋霸權、減少賣地建資助房屋、收回地產商土地、檢討人口政策等等,通通沒有?到處失火,她沒有去解決放火的源頭,而只告訴市民她只有一隻杯,很努力地救火。

林鄭比梁振英更遠離基層、更親近地產商、更反對管制、更愛炒賣市場,房屋政策更碎片化、更商品化。如此施政,樓價租金會繼續上升,公屋輪候時間會愈來愈長,基層看不見出路。

(本文純屬作者意見,不代表香港01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