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童輕生.博評】回應林鄭與羅致光:冷靜與冷血只是一字之差

撰文:投稿
出版:更新:

文:黎柏然(社工復興運動、正視青年自殺社工陣線成員)

2017年10月12日是林鄭上任後第一份施政報告發佈後的第一天,對於一向「好打得」的她面對傳媒與議員質問,可能感到份外充實且具挑戰性。但在同一日,對於四宗自殺事件中的五位自殺者親友而言,傷心欲絕的感覺應該比林鄭更為難忘,同一日既是天堂也是地獄,面對生死大關的親屬很難如特首所言的「不激動」。

下午網上群組就多條生命及特首的「冷靜論」議論紛紛(其中一個只是六年級呀!),其中一位長者服務同工說:今日有位長者找我傾訴,說她見到孫女好大壓力,非常擔心,因為孫女今年要考小三BCA,學校像昔日TSA時一樣「狂操」學生,父母又擔心她下年能否進入精英班。孫女今日問婆婆:「我死咗係唔係就唔使再咁辛苦?」,婆婆一邊對孫女說:「讀書係好辛苦,努力啦!」,一邊卻攬住孫女哭。原來「死亡」不是我們不提就不會出現,而且自殺不是一個個人現象,而是社會現象,這是一個社會解體的先兆,這代表社會中的一些群組開始出現問題,就像金融風暴時很多中產階層會自殺。現今對青年百般不利的社會環境,學童自殺潮也因此萌生。所以說「學童自殺純屬是個人問題」的官員及成年人,只是在逃避問題!

羅致光以「國際認可的準則是避免高調處理青少年自殺問題」來回應民間倡議舉行的關注學童青年自殺高峰會的重要性,而慣性地與高官生活在不同時空的我們,當然發現到他們的「國際認可」的不合時宜。2017年9月10日,香港01報導了新西蘭自殺情況。報導中指新西蘭的青少年自殺率冠絕發達國家,甚至比當地車禍及癌症致死的人數加起來還要多。在20多年前,新西蘭政府就如羅局長所言,認為「避免高調處理青少年自殺問題」,於是「築起高牆,不准人談論自殺」,自此政府每年不公佈自殺數字,學校不討論死亡,「自殺」成為忌諱,甚至成為「家醜」。2007年,當時新西蘭首任首席法醫官麥克萊恩(Neil MacLean)重新公佈自殺數字,來到今年,新西蘭衛生部以降低自殺率為政策目標之一,結束了以「沉默面對自殺」的守舊方針,而在地球另一面的香港,有高官卻在用20多年前的「國際認可」來回應今天的學童自殺問題。

社福界議員邵家臻質問林鄭「對你來說,一條青年人命值幾多錢?」(張浩維攝)

對於自殺,冷靜與冷血從來只是一字之差,舉行的關注學童青年自殺高峰會就是「正視」現時青少年自殺問題的第一步。但是過去一年,不論是防止學生自殺民間聯席,或是其他關注學童自殺問題的團體不繼追問、示威、倡議,最後換來特首的一句:

高峰會?唔係好記得。

這種無良與冷血的回應,相信令更多學生、家長、老師、社工及青年工作者比邵議員在會上的發言更激動!正視青年自殺社工陣線對於羅致光局長的回應更表示極度不滿!我們強烈要求有關部門應立即籌備及舉行「關注學童自殺高峰會」,積極商討有效的處理方法,守住每一個學生寶貴的生命!

(本文為投稿,稿件可電郵至iwanttovoice@hk01.com;文章純屬作者意見,不代表香港01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