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評】寧願有腦但手慢:成立公務員學院,不如先開公共政策學院

撰文:黃偉豪
出版:更新:

考一吓大家,比較一個有腦但手慢的人,和一個無腦但勤力的人,對社會的影響有何分別?答案是前者雖然手腳慢貢獻有限,但後者卻會帶來搗亂與破壞。類似的道理,也可套用在政府身上。

特首林鄭月娥在施政報告中,提及要成立「公務員學院」,但對政府來說,有能力制定良好政策,即是「Do the Right Thing」(做對的事情),永遠比「Do Things Right」(把事情做好)的行政能力重要。所以,香港其實有更大需要和迫切性,設立「公共政策學院」(public policy school),以提升政策制定者的能力,及整體社會在這方面的質素。

特首林鄭月娥在施政報告中,提及要成立「公務員學院」。(資料圖片)

擺明車馬,「公務員學院」的概念是抄新加坡。「抄橋」不緊要,但最緊是要抄全套。新加坡除了「公務員學院」外,還有新加坡國立大學的知名「李光耀公共政策學院」,作為政府決策的強大後盾。李光耀學院的成立,是依照美國哈佛大學的甘乃迪政府學院(J.F.K School of Government)作為藍本,在出謀獻策外,更是培訓政策人才的重要基地。

目前的荒謬現象是,當醫生要入醫學院,律師要入法律學院,工程師要入工程學院,如此類推下,唯獨是在香港的政策制定者,在擁有重大責任和權力前,不需要也不易得到專業的培訓。以政務主任(AO)為例,仍主要依賴「師徒制」的「在職培訓」來學習如何決策,想起來也有點「牙煙」,市民有被當作「白老鼠」之嫌。但這並非完全是他們的錯,因為香港的大學雖有齊醫學院,法律學院,工程學院,商學院等,卻偏偏沒有公共政策學院。

新加坡除了「公務員學院」外,還有新加坡國立大學的知名「李光耀公共政策學院」。(李光耀公共政策學院官網圖片)

香港在這方面遠遠落後,直情被世界拋離,目前相關的課程,只能零碎地寄居於規模較細的學系之內。因公共政策是跨學科(interdisciplinary)的領域,全球的趨勢均是獨立成科,擁有自己的學院。在美國,除了哈佛外,很多的老牌名校,包括了普林斯頓大學及哥倫比亞大學,一早已成立自己的獨立學院,更發展至有由US News and World Report負責主理的相關排名榜,互鬥一番。在較後起步的英國,牛津大學亦已成立了自己的政府學院,倫敦政治經濟學院(LSE)也在急起直追。近至我們的偉大祖國,也有無數的大學,包括了清華大學和人民大學,均已設立公共政策學院。

把政策人才的搖籃放在大學,而非政府之內有很多的好處。首先是大學的立場較開放,形象中立,減低被「洗腦」的憂慮。與此同時,大家不必擔心學院會過分「離地」,理論多於實際,「識講唔識做」。一所成功的公共政策學院的教學團隊,必定結合理論與實踐,擁有不少實戰經驗豐富的老師,包括了資深的前決策者。更重要的是,所謂「退一步海闊天空」,在抽離一點下,大學更能給與未來的決策者更闊的視野和胸襟。

因此,只有「公務員學院」,沒有「公共政策學院」,只有政府的主導,沒有大學的協作,整件事只會本末倒置,事倍功半。回顧政府過去的表現,最大的失敗和破壞,也多是由政策失誤,而非無效率的公務員而引起。未提升政府的決策能力前,先加強其執行能力,恐怕會放大現有錯誤政策的破壞力,對社會來說反而是一件壞事。

(本文純屬作者意見,不代表香港01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