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港澳大灣區.博評】當香港經濟被追上,正是一國兩制終結時

撰文:黃偉豪
出版:更新:

當大家的注意力仍集中在「一地兩檢」的時候,其實在另一邊廂,一個對「一國兩制」更大的威脅正默默地發生,這就是希望藉著經濟融合,而順其自然地帶來政治融合的「粤港澳大灣區」計劃。

事源於較早前參加了一個在香港大學舉行,有關十九大後的香港管治研討會,當中有參與者提及,有國內的官員向他指出,「粤港澳大灣區」的終極目標,是由經濟融合推動政治融合,到其時不需要正式等到2047,香港的「一國兩制」已可以提早「玩完」。

這個結論雖然可怕,但卻十分合理,符合香港前途問題的前因後果,和歴史發展的脈絡。根據馬克思主義,一切也是源於經濟決定論(economic determinism),經濟基礎決定了政治等的上層建築。回顧歴史,「一國兩制」的源起,也是出於中國和香港在經濟上的不同。基於這特殊情況,鄧小平才採用「一國兩制」,使較先進和繁榮的香港,可以繼續實行原有的資本主義制度和生活方式,得以「馬照跑,舞照跳」。而「五十年不變」的背後構思,正正是預言中國國內的經濟發展,可在回歸後的五十年之內追上香港。這時,「一國兩制」便完成了歴史任務,由「一國一制」取而代之。

完全可以想像當大灣區的城市經濟追上香港,國內好境過香港的時候,不需中央政府出手,不少香港人也會為了方便和生活,主動追求「一國一制」。(視覺中國)

對中國來說,香港經濟的重要性早已與日俱減,由在九七回歸前佔國內的GDP約20%,急降至現在的不足3%。當現在已有不少香港人為了交通的方便,願意接受「一地兩檢」,為「一國兩制」帶來妥協,完全可以想像。當大灣區的城市經濟追上香港,國內好境過香港的時候,不需中央政府出手,不少香港人也會為了方便和生活,主動追求「一國一制」。

表一:香港與粤港澳大灣區的其他主要城市的經濟實力比較(2015年數字)

城市

面積 (平方公里)

人口 (百萬)

總GDP (億港元)

人均GDP (萬港元)

經濟增長率

香港

1104

7.3

23980

32.8

2.4%

深圳

2007

11.3

20654

18.6

8.9%

廣州

7436

13.5

21358

16

8.4%

澳門

29.2

0.6

3543

58.9

-21%

資料來源:香港統計處,香港貿易發展局,世界銀行

香港現時和「大灣區」的其他城市,在經濟上的距離有多遠?答案是不太遠,在龜兔賽跑下,遲早也可迎頭趕上。包括香港在內,「大灣區」有十一個主要城市,表一列出了和香港情況較接近的城市的經濟發展資料。當中,澳門的人均GDP早已超越香港,雖然靠賭起家,情況特殊,但仍具象徵意義,証明香港不再在任何事情上皆獨佔鰲頭。深圳及廣州的總GDP已迫近香港,香港唯一優勝的地方只有人均GDP,但在對方有較快的經濟增長率下,這優勢恐怕也難以長期維持,坐食山崩。

面對中國龐大的經濟力量,要保住香港的自主的防綫之一,也必然包括了經濟實力。(視覺中國)

我們深深知道香港不只是一個經濟城市,也是一個追求自由和民主的政治城市。可是,面對中國龐大的經濟力量,要保住香港的自主的防綫之一,也必然包括了經濟實力。透過經濟實力捍衛香港自治的最佳方式,就是懂得利用香港的自由和開放,來創造另一個經濟奇蹟,遠遠拋離沒有「兩制」的國內城市,這才可以對中國,甚至是香港人自己,發揮有信服力的示範作用,說明保留「兩制」的重要性。

因此,除了投票,遊行,示威及抗爭等的政治行為外,原來努力透過香港的獨特優勢,來使香港的經濟再闖高峯,對保住「一國兩制」也有重大幫助!

(文章純屬作者意見,不代表香港01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