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稿】誰阻礙了常規資助照顧服務的增加呢?

撰文:投稿
出版:更新:

「長者輪候院舍等到死」、「七旬妻照顧九旬夫,申請照顧服務遭拒」、「截肢伯伯求送飯等半年」等等,過去幾年從不同的報道上我們都看到長期護理服務嚴重不足,無論是社區照顧還是院舍照顧均供不應求,人口老化,在沒有增加常規的資助護理服務下,輪候人數愈排愈長,甚至連輪候的機會都沒有。

隨時代轉變,社會對安老院舍服務水平的期望,已有不同的要求。(資料圖片)

文:關注家居照顧服務大聯盟

社會有共識 政府沒動靜

社區照顧服務嚴重不足已是社會各界的共識,長者、殘疾人士經常處於水深火熱的狀態,很多時候都因為資源不足,而自己「頂硬上」。不論安老事務委員會(安委會)還是政府一直都知道問題的存在,亦都承認這個問題,但都沒有從正常政策及服務改善的方向去回應。反之,這三年來每當團體問及有關長期護理的安排及改善,包括虐老事件被揭令公眾更關注的院舍條例修訂、何時增加資助社區照顧服務等,政府都以安老服務計劃方案(ESPP) 進行中為由,推搪、忽視及拒絕回應如何落實服務改善。更遑論提出具體措施,即增加服務的時間表、路線圖等。ESPP 已成為政府的護身符、擋箭牌及拖字闕的同義詞。

明修ESPP 暗渡市場化

ESPP提出「加強社區照顧服務以達至居家安老」,相信沒有人會反對,問題在於如何加強。政府不說如何增加社區照顧服務及資源,卻偷偷潛建「私人市場服務平台」,以市場化去回應、遮掩長期護理嚴重不足的問題。

施政報告這三年就長期護理提出不少「旁門左道」政策,包括以獎券基金撥款6.4億推3,000張社區照顧券、8億推3,000張院舍券等。將照顧長者的責任外判於私營及自負盈虧的機構,將人本的服務一步一步、不知不覺下推向市場化。更甚的是,2月13日勞福局在立法會講解施政報告中提及由關愛基金推行的「支援在公立醫院接受治療後離院的長者」,將撥款2.2億元。但推行模式有別於現時的「離院長者綜合支援計劃」可獲資助服務的支援,卻又是以院舍券及社區照顧券的模式推行,「經濟審查」、「入住私院」等市場化幽靈再度出現。

(鍾偉德攝)

無恥政府試驗即推行 諮詢等如贊成

但院舍券在眾多的反對聲音下已延遲至今年第一季強推,而社區照顧券上年10月才進行第二階段的試驗,兩者均為試驗計劃,而第一階段的社區照顧券反應亦不佳,試問政府何解可以「加強社區照顧服務以達至居家安老」再去擴大成效存疑的照顧券計劃呢?政府是明修棧道,暗渡陳倉地偷步,直接將人本服務推向市場化,我們更擔心政府未來會繼續以這種照顧券的方式推向不同的照顧服務,甚至殘疾人士的服務上,而不直接增加資助照顧服務的資源及名額。

而勞福局的常任秘書長譚贛蘭女士更在立法會上公然講大話,借長者過橋,提出此支援離院長者的計劃已在ESPP上諮詢長者。但實情是ESPP的諮詢完全沒有具體的方案提出,只流於空泛的策略方針,對於加強社區照顧當然無人質疑,但對於將長期護理市場化,不少團體及長者亦曾提出反對,應該從根本資助服務不足入手解決。

回歸正道:根源問題 根本解決

圖窮匕現,政府以ESPP為名,推市場化為實,不增加常規資助的資源,巧立其他名目。說到底,現時資助照顧服務嚴重不足的問題,若果政府將以上照顧券的撥款,即共16.6億元,投放在現有的資助社區照顧服務上,至少已可解決正輪候社區照顧服務共1萬多位長者的需要,甚至更多有需要的長者,以助長者做好預防支援的功能,繼續居家安老。可惜政府卻偏偏選擇歪路,不行正路,正是香港社會的悲哀!如此不願承擔照顧責任的政府,實在愧對一班為香港付出的長者!而今年財政預算正提出「預留合共三百億元以加強安老和殘疾人士康復服務」,究竟政府會繼續行歪路還是重回正軌,我們拭目以待!

 

按照2016-17年度的修訂預算中長者長期護理服務,得出以下資料:

(本文純屬作者意見,不代表香港01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