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期後唔想返工返學?心理學方法令自己提起勁來!

撰文:Indie
出版:更新:

有報章曾經報道學生因放假後不能面對上學和功課的壓力,出現輕生的念頭。嚴重的個案更會威脅父母,需要救援人員的協助。
其實,大人一樣難以適應長假後的轉變。

《沖上雲宵II》擷圖。

假期的時候,可以每天躺在床上自然醒來、食無定時、隨意玩樂、機不離手、朋友聯誼、話題不絕,總想這樣的日子可以一直下去⋯⋯偏偏放完假回到公司,面對一大堆工作,未開始已經感到窒息。

坊間提供各式各樣的減壓方法,教你如何做好時間管理,如何保持正能量希望你返回正常。但何謂「正常」?情緒始終最誠實。

上班等下班,下班等放假,放假後又等下次放假⋯⋯

究竟我們是恐懼上班上學,抑或是恐懼重複?

90年代一齣西方奇幻電影《偷天情緣》(Groundhog Day, 1993)或許可以給我們一點生活的啟示。1

網上圖片

溫馨提示:以下內容有劇透,雖然這是一齣舊電影⋯⋯

電影講述男主角Phil(由Bill Murray飾演),是個性格自私、常常抱怨的天氣報道員。在一個西方節日「土撥鼠節」(即是Groundhog Day),他要去一個小市鎮作報道,即使他很討厭這份他認為十分無聊的工作。但當工作結束,這一天完結時,奇怪的事情發生了⋯⋯他發現自己不停重複活在「這一日」。

他每天早上起來,鬧鐘在同一時間響起,收音機播着同一首歌,同一位酒店侍應以一模一樣的方式向他打招呼,他又要跟監製、攝影師處理完全一樣的工作,報道同一天的「土撥鼠節」。他接觸的所有事情、人物以百分百相同的方式不停出現。

Phil十分討厭這些人和事,並覺得這「重複的一天」是一種詛咒。為了逃出這種「重複」,他甚至嘗試自殺,但一覺醒來,又聽見同一個鬧鐘聲,同一首歌由收音機播出⋯⋯

可能出於無力感,他慢慢嘗試令這一天更充實。他開始學習新事物,而且改變與人相處的方式。由於每天都一樣,他有很多時間,學懂很多新技能,並不停地幫助別人。漸漸,他變得感恩和快樂⋯⋯

心理學稱這種方法為"fake-it-till-you-make-it"。面對無助的情況,很多時候我們都失去信心,不想作出任何行動,但如果我們「假想」自己可以扭轉局面,持績地做一些有建設性的事情,最終終局可能不一樣2。故事結局,Phil最終跳出這「重覆的一天」,並追到他喜歡的女孩。但電影導演估計,男主角Phil其實在「同一天」活了10年,才完全作出正面的轉變,繼續前進。

希望現實中的你和我,能用更短的時間走出恐懼。

不管是轉變或重複,好好活出每一分每一秒。

附註:

1. 參考Positive Psychology at the Movies: Using Films to Build Virtues and Character Strengths by Ryan M. Niemiec and Danny Wedding (2014, 2nd edition)

2. 這個概念源於有關自信心和性格特質的研究,可能並不適用於其他情況。

(本文純屬作者意見,不代表香港01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