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帶一路.書評來稿】揭開地緣政治現實 塑造老撾新史觀

撰文:投稿
出版:更新:

文:蔡怡竑(澳門大學哲學博士)

今天,「一帶一路」儼然成為國際大區域(mega-region)的投資發展藍圖,但應該怎樣去辨識它的根本意義與戰略發展?「一帶一路」講的是「政經整合」的新經濟發展模式,將「戰略產業」帶出去,形同一個具有中國因素的區域整合發展模式,例如基建產業與運輸系統等都是「一帶一路」的主打產品。然而,也不能忽略文化交流也是「一帶一路」戰略的軟實力所在。但是,過去的歷史淵源與文化因素能在「一帶一路」發揮的功能是日益備受挑戰,全球化與當前的國際局勢詭異多變,尤其是在地緣複雜東亞地區,同時也為「一帶一路」增添不少的風險。例如緬甸、越南及新加坡過去深受「大中華文化」的影響,這些國家現在對「一帶一路」的外交方針卻是出乎意外。例如中國企業在緬甸與越南的部分投資遭遇當地人的反對,致使這些國家選擇向日資靠攏。那麼,中國熟讀自己的藍圖了,但對藍圖內的對象究竟怎樣看待自己,了解充分了嗎?

我推薦羅金義、秦偉燊的《老撾的地緣政治學—扈從還是避險?》作為研究東南亞與「一帶一路」關係的入門之選,因為它會一改大家因應著越緬柬共產之邦的關係而給老撾建構的傳統意象,反而重新考慮一種對多元且複雜的地緣關係如何影響東亞發展格局的思維。老撾,一個久為人忽視的「一帶一路」重點國家,本書獨特之處是給讀者塑造出一種嶄新史觀,揭開地緣政治的現實,以「依賴」、「合作」、「互賴」到「避險」貫穿全書,描繪出老撾在對外交往上如何權衡各方(中國自然是重點所在)的野心。讀者若仔細閱讀,可以看出作者細心鋪陳大國博弈在印支半島所展開高潮迭起的情節,結合當前「中國崛起」之勢,構成小國生存的挑戰與前景。

或許有人認為一個微不足道的老撾,有何等實力影響到區域發展的走勢?當中,作者羅金義和秦偉燊(都是香港教育大學的學者)先從歷史視角道出老撾經歷暹羅的割讓,法國的殖民,越南的附庸,美國的集束炸彈,蘇聯的遺棄,中國的擴張平台,至如今廁身在「左政治、右經濟」的夾縫之中。接著,沿著一個由大到小的層次,剖析了老撾與周邊國家層層叠叠的政經關係,娓娓道出老撾的政治經濟發展如何影響到區域的發展,例如其輸出的水力發電與林木,外來直接投資及海外直接援助等都與所謂的政治交易息息相關。大量的歷史文獻與經濟數據給大家勾畫出對老撾新的認知構圖,作者更提供了不少反思的空間,讓讀者去辨識過去老撾給大家留下的刻板印象孰真孰假。

緬甸的部分投資遭遇當地人的反對,致使選擇向日資靠攏。(視覺中國)

作者在前面兩章中提到小國身處在強權的隔鄰固然有悲哀之處,但究竟能否顛覆對強權「唯命是從」這普遍的想法呢?事實上,我們可以從這兩章中看出一種跡象,就是老撾的外交與地緣連繫的深度都視乎領導人的態度與背景,而中國的確可算是與老撾交惡最少的強鄰,但是其經濟與地緣擴張造成的潛在安全卻也讓老撾深感威脅。作者一開始以國際關係理論中的三大戰略,即平衡、扈從和避險來構建老撾這個小國在強鄰之間的生存之道與地緣格局;尤其是過度依賴中國的援助之際,越南與緬甸在避險戰略方面的經驗其實為老撾提供了一定的借鏡。作者提出的「積極避險」與筆者常有應用的「槓桿理論」有異曲同工之處:老撾始終難以擺脫中國的影響力,崛起的中國一度取代了瓦解的蘇聯以往的角色,而中國特色的政治制度及經濟援助也導入了老撾的發展道路;換言之,因為早期的老撾領導班子將「中國」的槓桿拉的太重以至難以抽身,即使現在換了新的領導班子而有所調整,怎樣權衡、避險這挑戰,日益吃重。

不過,作者在第三章中拋出一個老中關係是不是「一邊倒」的問題,點出了大家或許對大國與小國之間的扈從關係與需求存在迷思。值得我們深思的是,在講究集體安全的國際社會,小國必然依附大國嗎?作者以逆向思考的方式道出小國(老撾)不全然依附大國(中國),乃至於大國對小國的地緣戰略祈求可能甚於小國。今天的老撾其實是中國大戰略中一個極具價值的支點,一則作為中國在印支半島地緣延伸的前哨站,二則作為突破東盟在區域與南海爭議上的集體行為時可能作出外交配合。中國嘗試利用雙邊聯繫去分離多邊的區域合作機制,爭取更符合其國家利益。 

在本書的最後部分,作者套用了「全球化」與「中國發展模式」的幾十年經驗來檢視老撾在地緣政治下的經濟轉型。暫且不論老撾在東亞區域整合的角色,而強鄰對其經濟的掌握已經使得萬象政府的處境相當「被動」,例如泰國控制著老撾的金融、水電項目、紡織及陸海運輸,足以主導老撾的經濟發展。數據也顯示中國在老撾的投資項目都集中在水壩電力項目與採礦,且顯示出中資的穩定性與比重經常被高估。在「被動的條件」下,老撾或只能避重就輕地繼續與「不可信的泰國」、「有企圖的中國」和「多疑的越南」持續發展糾纏不清的地緣政治。雖然新生代的老撾人更嚮往的是日本與美國,但這選項是短期內難以實現的,有待「時間」去改變老撾的社會結構與思潮。至於國際社會是如何評價老撾這一個落後的內陸小國呢?西方組織「國際透明」將其清廉指數排名評為140位,而「自由之家」將老撾歸類為「全世界最受壓制的社會」,與中國並列。這些排名與歸類實際上並沒有為老撾帶來更好的願景,反而使得它以東南亞地區「不干預內政」的傳統為由,對西方的接觸步步為營。老撾與強鄰的地緣政治關係愈近,美、日想拉攏它作為抗衡「中國崛起」的地緣力量,存在不少挑戰,甚至是美國與老撾在泛湄公河次區域合作的政治桿槓操作,仍有不小的嫌隙 —— 雖然這為老撾的積極避險戰略創造了更多與中國討價還價的籌碼。

本書剖析了老撾與周邊國家層層叠叠的政經關係。(視覺中國)

「一帶一路」旨在推動更大範圍、更高水準和更深層次的資源優化配置,但它實際上也面臨著更多非傳統安全問題,包括沿途多個國家的政局不穩、地理限制和貧富差距等不穩定因素所造成的衝擊,於是周邊國家的外交制肘甚為嚴重。再者,由於「一帶一路」實施中的基礎設施建設投資大、周期長、收益慢,在很大程度上有賴於有關合作國家的政策政治穩定和對華關係狀況的好壞,二者之間的矛盾增加了「一帶一路」建設中的政治風險。基於利益和安全挑戰這兩大關鍵考量之下,一些國家就會採取多變的競合策略(當中也包括了本書討論的避險、對沖),這也使得中國要付出更多的代價去換取他們更多的籌碼。本書特別值得一讀,正是開拓了老撾這個過去不受到關注卻愈見重要的個案去探討和梳理這些複雜的區域角力,尤其是作者常常透過「反問」去帶出精闢的思維,從政治、經濟、文化與社會面面俱到地去闡述老撾這一個東南亞內陸小國如何持續維護自身的生存。作者將數據一一抽絲剝繭,所揭露的跟大家在報章雜誌上認知的意義大有不同,尤其是鄰國在老撾的所作所為,到底是「貢獻」還是「傷害」?作者在書章的末端往往留下伏筆,例如老撾的處境,究竟是「地緣結構」的問題,還是「誰更需要誰」的問題?在下定論之前,讀者可試著多思考幾遍作者給大家預留的反思空間,或許有出乎意料的啟發與收穫。

(本文為投稿,稿件可電郵至iwanttovoice@hk01.com;文章純屬作者意見,不代表香港01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