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作.博評相集】率真、無知和可愛的愛國:《回歸廿年之狂喜》

撰文:波夫波
出版:更新:

今年香港的攝影集出版可謂多姿多采,一浪接一浪,由年初楊德銘的《Yes Madam, Sorry Ah Sir》開始,接著是余偉建的《Hong Kong/China Photographers Nine》,年青攝影師李展翹的《做愛回家》,谷淑美教授的《流光.時黑》,黃勤帶的《皇后旅店》,到最近劉清平的WMA委託計劃作品《薄如空氣》,在這短短半年間便有六本攝影集出版(希望我沒遺漏),不可謂不熱鬧。

緊接下來的,則是伍又青的《回歸廿年之狂喜》攝影集。從出版的時間配合七一回歸、紅色金字的封面設計、慶祝回歸的影像內容、以至伍又青的生死經歷和訪談,很難不說這是一本有關香港政治生態的攝影集,而且看來似乎是具有明顯愛國親中立場的攝影集,真的嗎?

【鬼上身影靚相——波夫波「訪問」伍又青靈魂】

伍又青的《回歸廿年之狂喜》攝影集。

出版親中立場的攝影集,當然並不是什麼新鮮事。在雨傘運動過後,便有一本《佔中運動實錄》出版,書內大多以照片的形式,紀錄這場爭取民主的運動。驟耳聽來,這是一本中立無偏頗如實報道的攝影集,事實上照片的選材也很廣泛,由催淚彈到肢體衝突到民生影響都有涉及,但卻充斥著傾向妖魔化示威者的影像,並以政府和警方的立場來選取照片;而且只要細讀圖片說明,文句貌似中立卻處處斷章取義、角度偏頗,這種具有狡猾陰謀性質的攝影集,倒不如伍又青的《回歸廿年之狂喜》來得率真、無知和可愛。

日本攝影評論家飯澤耕太郎把攝影集主要分為三種類型:「敍事型」、「圖鑑型」和「照片群型」。「敍事型」是以故事情節發展為主軸,傾向有時間性「起、承、轉、合」的排列;「圖鑑型」則是排除情感的表達,把相類似的影像和內容放在一起,從而玩弄其中的差異性和共同性,也有近似「類型學」(Typology)的特質。「照片群型」卻不按預定的劇情構想來編排,而是將方向和影像截然不同的照片放在一起排列,斬斷一成不變的直線式劇情,下一頁變得永遠出乎意料;飯澤耕太郎認為,這種模式很適合抓拍或街拍類型的攝影計劃,因為跟他們拍攝時「難以預測」的狀態很相似。

它雖有街拍隨性的反射式觸覺,但同時是針對拍攝人們參加愛國和慶回歸活動時的笑臉和狂歡狀態。

《回歸廿年之狂喜》大概是屬於「照片群型」和「圖鑑型」的混合體,它雖有街拍隨性的反射式觸覺,但同時是針對拍攝人們參加愛國和慶回歸活動時的笑臉和狂歡狀態。在共同並置的笑容底下,也反映出不少微妙的差異:真心的假意的,禮貌的率性的,含蓄的激情的。雖然伍又青表現出以愛國的姿態拍攝這輯照片,但在翻開攝影集一頁一頁揭下去時,卻反而感到一股納悶之感:他們是真心真意的「愛中國、慶回歸」嗎?

人們的臉部表情和感情之間,存在了多少的距離和落差?攝影師的存在,如何影響著被攝對象的反應?而他作為靈魂攝影師的角色,是否真的能看穿被攝者的心意?攝影又能否同時負載真實和虛構之事?如果政府手執這本攝影集,指市民大眾都很熱情愛國慶回歸,這是政治宣傳還是誤墮反諷而不自知?總括而言,很不幸,在這本攝影集裡,我看不到香港回歸後的靈魂提昇,反而是人們身軀裡的空殼迷離。真的嗎?

伍又青死後,曾在一次訪談裡透過靈媒用英語說話:

A picture is a secret about a secret, the more it tells you the less you know.
(照片是關於秘密的秘密,它說得越多,你知得越少)

那一刻,我相信是Diane Arbus上錯了身。

(所有圖片由作者提供。文章純屬作者意見,不代表香港01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