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稿】香港人兩大陋習:我們的公民質素去了哪裏?

撰文:投稿
出版:更新:

文:林慕華

香港的居住人口密度在世界上名列前茅,一直自詡文明程度比鄰近地區國家優勝,而事實上又是否真的比別人優勝呢?從生活上的兩件小事可見一斑:

陋習一:搶先關上電梯門

筆者最近由港島搬到新界一個大型屋苑,深深感受到舊區的睦鄰關係與其他新發展區產生根本性的分別。

除了住在唐樓或村屋的讀者,相信大部分人都需要使用電梯。最近我重新體會到,香港人是如何焦急地在進入電梯後急速按上關門制,以防止別人進入「你的」電梯,希望不要有任何人阻礙他那短短數十秒的電梯旅程。

或許這就是現今都市人的新睦鄰關係,他們根本都不在乎去認識隔離鄰舍,自然亦不在乎你能否趕得上進入「我的」電梯。我們能夠旨望這樣的睦鄰關係底下,萬一你家裏有事發生,譬如說有賊入屋,或在走廊梯間不幸地遇上搶劫,你的鄰居能夠幫你一把?

回望過去數十年前經濟正在起飛的日子,就算是公共屋邨,隔離鄰舍守望相助的精神到今天依然傳頌。究竟是現今的公共屋邨及私人屋苑沒有營造一個有利大家互助的環境,還是今時今日的香港人已經不再需要這種純真的睦鄰關係?

在下雨天的行人路上,永遠存在着那些撐着雨傘,卻走在簷篷底的路人。(視覺中國)

陋習二:永遠拿着雨傘走在簷篷底

到了為大地帶來雨水的夏季,少不免撐着雨傘走在街道上的日子。大家有否發現,在下雨天的行人路上,永遠存在着那些撐着雨傘,卻走在簷篷底的路人?而忘記帶雨傘的你,卻只能在「冇瓦遮頭」的情況下,在濕滑的街道上奔跑?

這個現象,很有可能跟土地問題扯上關係,因為香港的街道實在太窄了。如果每個帶着雨傘的路人可以主動走在外面,其實可以幫助不少沒有帶雨傘的路人躲避一場始料不及的大雨。

說到底,common sense 在香港原來一點也不 common。很多日常生活上的事,在學校的正規課程裏沒有涵蓋,完全要依靠家長或老師在日常課程外教導學生。香港的公民教育質素是否真的只能依靠這些不太有系統的教育來維持呢?家長又是否比學校有更重要的角色去教導小孩呢?

香港人變得自私?

最近幾年,不時看到有人在網上批評香港人在海外旅遊的醜事。例如,在日本旅遊時訂了晚餐而爽約,更多的是在海外因為服務人員或貨物出現問題而大吵大鬧,要求商家給予好處才肯收手。香港人被眾多服務性行業從業員選為最難服侍的人客之一,相信很多人並不感到奇怪。問題的根源是否出在教育上呢?還是出在香港人本身的居住環境和商業文化養成這種觀念呢?這一連串生活上的小事而看見的問題,值得我們每一個香港人去深思。

(本文為投稿,稿件可電郵至iwanttovoice@hk01.com;文章純屬作者意見,不代表香港01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