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稿】比測考更重要的事:未來教育是香港教育的唯一出路

撰文:投稿
出版:更新:

文:阿絕奇順

香港談教育,來來去去只談STEM、技能訓練等,學會學習2.0表面上雖然講七個學習宗旨、五種重要學習經歷、八大學習領域、六種技能價值,但實質測考是主角,甚麼終身自主學習,全人發展,最終極都是測考,試問你考試失敗、活動無成就,你在香港教育可以有何體驗?只有挫敗與壓力,又何來學習經歷?沒有出路的學習經歷就是學習惡夢。測考使硬知識、共通能力與理解能力便成為教育重點,只要觀乎初小至高中的中國語文科便可知一二,香港教育是從質量要多要高及培育精英出發,並非以培育知識本身的趣味與意義出發,有時連教的老師也被香港教育磨得不似人形,早已忘記自己本科的樂趣,只剩下本科的測考準則、奪星策略等,這樣訓練出來的小朋友必定贏在起點,卻輸在終點,他們追不上時代的轉變。我們今天跟得上時代變遷,靠的絕不是小學與中學的教育,靠的是大學或工作環境的社會教育。我認為只有開發未來教育,才是香港的出路。以下是原因分析:

原因一,社會由工業革命進化到商業革命,再化至未來數據科技革命。現今教育沿襲自工業革命式的產物,即使強調小班,其工廠大規模生產精神仍未改變,如課室的設計、一致的標準、評分與學科界線分工等,除非有額外資源的國際學校,才可更個別地照顧不同學生的多樣性。未來教育將是人類第二次大型革命的產物:由資訊科技(Information Technology, IT)轉化到數據科技(Data Technology, DT)的革命,所以學習的平台和體驗要比上世紀不斷擴闊,而可以接觸的知識面亦應比以往更多,運用資訊的能力亦應比以往多講不同技巧,由於知識、世界與價值太闊,所以情意教育尤其重要,他們成長後才能以多變的適應力與關懷世界的態度去善用科技,改變未來。只可惜我們的學校與家庭教育沒有空間和方法去照顧這個需要。

要跟得上時代變遷,靠的是大學或工作環境的社會教育。(視覺中國)

原因二,世界各地開始研究未來教育。香港學校與家長多講成績指標、愉快學習、功課量等已屬過時,關鍵是功課的質,太多抄寫根本沒有必要。未來教育必須強調學生在未來的創造力、適應力及應變力,今天的知識和技能已未必是明天所需,但語言及溝通將是人類未來在高科技世代仍無法取替的社交符號,亦是駕馭科技及以人性善用科技以造福世界的要素。世界經濟合作及發展組織2017年推出「教育2030」強調未來教育,當中提及全球課程已因滿足新需要與要求而達超載狀態,而社會亦由知識主導,進化至技能主導,到未來不知有甚麼技能的適應力年代,當中提及新世代教育要讓學生具創新思維、具關懷世界與人民的心腸及追求公義的力量,這些都是學生的素質培養,亦是香港除APASO以外連PISA加入情意統計的原因可惜香港教育未能運用這個大數據。

世界經濟合作及發展組織2017年推出「教育2030」(OECD網頁擷圖)

在這個知識垂手可得的世紀,教育不再單授知識,而是傳遞變化、情意、意義的訊息。教改先驅國芬蘭早於十年前決定2020年前重新設計跨領域教案,取代傳統分科教案,台灣亦已推行未來教育‧台灣一百「教室應該不一樣:主題式教學」,兩者屬同一路線。自主學習只談興趣和積極性,但未來學習卻已講求整合能力。故此,香港教育都一定要是隨變但有根的組織文化,就是教育變革大師與學習型組織大師Michael Fullan 及Peter Senge的理念。只可惜前線老師沒有空間與支援去開發這些範疇,即使現在熱門的自主學習與Flip Learning亦只是照顧學習興趣與預習文化,並非改變知識本身的意義。

原因三,預計失敗的上一代的教育。二十一世紀是在全球民粹及個人化主義的泛濫下,性別、職業、技能等已沒有界線,在全球化的大趨勢下,我們掌握的大數據與世界觀亦遠闊於上一世紀,在這歪曲悖謬的世代,價值教育比上世紀更加重要,這是教育的根!是學生迎向未來的一條道德尺度。前哈佛院長Harry Lewis的《Excellence Without A Soul:How a Great University Forgot Education》一語道破哈佛教育死穴:教出優質經濟人才,卻未能教出良心人才。在美國自從雷曼事件後,世界已討論為何哈佛教出一班華爾街的吸血鬼。在二十一世紀的香港,我們在教育應吸取經驗,做好以價值為本的未來教育,以免重蹈覆轍。

前哈佛院長Harry Lewis(視覺中國)

總括未來教育的重點,正所謂萬變亦不離其中,未來教育應有兩個核心是絕不改變的:一是價值教育,人性與道德,所有科技、價值與轉變將失去重心。二是運用兩文三語溝通能力,不只是抄寫,而是教育局曾提及但未有力推的語文跨科學習(Language Cross-Curriculum),重點是興趣與運用。隨著這二十年互聯網的高速普及,急速全球化、大數據年代、技能與價值的模糊化根本是如洪水猛獸向世界湧至,但我認為即使人工智能將日益普及,具語文溝通能力才能把電子世界及科技成為人類的好幫手,人腦才是運作及解讀數據的主宰,所謂STEM也只是我們的輔助,尤其中美已成世界兩大經濟體(G2),雖然未來可能是G0年代(無霸權體系),我們的兩文三語將是打通世界的核心。一言以蔽之,未來教育:價值是根,兩文三語是榦,所有的轉變是枝,學生的未來是果。

未來教育是一個很闊的範疇,但若不開展,還以上一代加這一代的方法不斷加上現今學子,只會令大家壓力最終爆煲。香港教育需要的是「改變」,不是「增加」;要「活用」,不是「僵化」;要「空間」,不是「填滿」。願諸君多閱讀,多開闊眼光,共勉。

(本文為投稿,稿件可電郵至iwanttovoice@hk01.com;文章純屬作者意見,不代表香港01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