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水看夕陽 那些年的七姊妹泳棚

撰文:導遊阿Paul
出版:更新:
不似現時,2、30 年代香港人口男多女少、精壯多於老弱,麻甩女們大可 FF,在游水還流行的年代,男士要做羅仲謙毋須俾錢做 gym;又有都市傳言當年七姊妹泳棚遇溺個案特多,個案以男多過女……由此反映男士精壯度連女鬼都葡萄,異性相吸不拘陰陽。
導遊阿 Paul@活現香港
今日北角七姊妹道那一圈,全盛期有七個海浴場。(鄭寶鴻《百年香港華人娛樂》經緯文化出版有限公司)

曾經香港市區是有水游的。

說的是 chill chill 哋那種,放工散步到維港邊,mood 到,跳入水裡,抬頭望得見星星;天闊海遙,四肢划呀划,不怕掂到肥佬肚腩。

上世紀二、三十年代,七姊妹泳棚就是這種地方,位置是今日北角七姊妹道那一圈,全盛期有 7 個海浴場,由各大華人體育會所建,收費低廉。也有良心老闆如永安公司、太古糖廠設置浴場當員工福利。泳棚之為棚,大部份以竹或石屎搭建,結構簡陋,個別有浮橋伸向海中心,市民在日落前放工,搭架開往筲箕灣的叮叮車,或者趕得及游住水看夕陽。

全民皆泳 女鬼也瘋狂

《華字日報》估計,1929 年每日約有 5,000 人去泳棚游泳(1930 年香港人口約 80 餘萬),電車公司必須加密班次接載民眾來回浴場。1933 年,巴金來香港記過這一幕:

「街中的兩層電車引起了我的興趣……我們在先施公司門前上車,一直坐到筲箕灣……我的眼睛所看見的景象不停地變動著:熱鬧的街市、花園、學校、樹木、海水……到了海濱游泳場區(那裡有幾個游泳場),全車的男女乘客陸續下去(我們看得見許多人在那裡游泳或划船)。最後車裡只剩了我們三個。」
巴金

不似現時,二、 三十年代香港人口男多女少、精壯多於老弱,麻甩女們大可 FF,在游水還流行的年代,男士要做羅仲謙,毋須俾錢做 gym。又有都市傳言,當年七姊妹泳棚遇溺個案特多,個案男多過女……由此反映男士精壯度連女鬼都葡萄,異性相吸不拘陰陽。

女飛魚楊秀瓊當年在南京全運會一人包辦 4 項游泳金牌及 1 項接力金牌,她的父親為七姊妹泳棚職員。(網上圖片)

泳棚成就女飛魚 敵不過城市發展

全民皆泳易出精英,1933 年南京全運會,一名 15 歲少女個人包辦 4 項游泳金牌及 1 項接力金牌,震驚了全國不知幾多億人,這位女飛魚就是來自香港的楊秀瓊。父親為七姊妹泳棚職員的楊女,早於 12 歲時就砌低一眾外藉選手勇奪香港渡海泳冠軍,比李麗珊早半個世紀證明香港運動員不是垃圾

楊贏得全國大獎後,香港人運動心雄了,但香港政府惆悵——適逢港府正準備於港島東大興土木,要發展必須填海,而要填海必須拆泳棚。1934 年,政府宣佈收回泳棚,果然遇上反對聲音,全港體育會發起史無前例的簽名抗議運動,迫得政府將計劃暫緩。

然不久後,日軍攻港,七姊妹泳棚終被炮火所毀。

碩果僅存的泳棚,西環鐘聲泳棚。(照片由 Hero Tung 提供)

重光後 50 年代,港府在港九新界多個地點設置泳棚,較著名的有西環一帶的鐘聲泳棚及金銀泳棚;至六 、七十年代,泳棚逐漸為公眾泳池所取代,從此普通市民想游水,要不規規矩矩到市區公眾泳池浸氯水,要不轉車再轉車,暈住車浪到沙灘,心中祈求哪天中環海濱有泳棚,再撞正咁啱在中環返工,可以有幸「lun廚」閃游 20 分鐘,趕得切乾個身返上 office 繼續搏殺……

(本文純屬作者意見,不代表香港01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