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與海】令人懷念的泳棚

撰文:余婉蘭
出版:更新:
香港是沿海地區,又多蜑家移民,以全中國計,香港人的游泳水平很高。
吳昊博士(香港歷史風俗掌故專家)
(潘思穎攝)

八、九十後對於父輩游水偷渡來港,總感到匪夷所思,也許因為對著遼闊的大海望而生畏,總無法想像人究竟如何橫渡一個海,到達彼岸。香港第一個公共游泳池維多利亞公園游泳池於1957年才建成,在這之前,男女老幼都游海,噗通一聲鑽入海的腹部,毫無難度,他們熟悉潮漲潮退時海的流向,測度風向,還有體能、體溫上的適應。對海截然不同的觀感和經驗,到底分野了兩個世代。

維多利亞公園內的公眾泳池。(《百年香港華人娛樂》圖片)

泳棚在香港已有超過百年歷史,最早建於1911年位於北角七姐妹區海邊的泳棚,每年有十萬人到那兒暢泳。五十年代的香港尚未發展,交通運輸不便,人們難以前往淺水灣等海灘游泳,所以港九、新界逐步建成更多的泳棚,包括摩星嶺、堅尼地城、九龍荔枝角灣及南區中灣等。

北角七姐妹海邊的泳棚,當時附近仍未開發,海水潔淨。(《百年香港華人娛樂》)

當時的泳棚以竹及木搭建,內有更衣室、浴室及儲物櫃,另在岸邊搭築浮橋,延伸至海面,引領游客下水。因為當時香港社會並不富裕,較為平民化的泳棚,如堅尼地城鐘聲泳棚,每次收費兩毫子;另也有規模頗大的泳棚,附設食肆、滾軸溜冰場及小艇出租服務,任君選擇。據說當時連泳衣、泳褲也有出租,每租一次五毫,深受草根階層及學生歡迎;有年輕人甚至因為體弱多病,沒有錢醫病,藉著每天游海鍛鍊身體。清晨、黃昏到晚上,都有人去泳棚游泳,你能想像那年代的海面多麼熱鬧。

隨著社會發展,各區公共泳池越來越多,海灘的游泳設施趨向完善,政府開始回收各地泳棚的土地作發展,泳棚在二十年間逐漸式微。同時,也隨著都市急速發展,海水污染、填海令港口收窄、頻繁的海上交通、水流變得急速等問題,也見證那片海,再不同於從前的海了。

(潘思穎攝)

現在市區碩果僅存的泳棚,為人所熟悉的只剩下西環泳棚。西環泳棚似乎也掙脫不了歷史的逐步淘汰,對於許多香港人來說,它已經不像一個活生生的生活場境,更像是集體回憶的一部分。儘管每天還有數十老人及中年人風雨不改到那兒游泳,他們的人數由從前全盛時期的九十多人,減剩至二十多人。即使現在各區海濱、碼頭或海灘仍有不少無法忍受泳池氯氣味道的游海老人,你總忍不住想像,他們是否最後一批鍾情游海的人,而游海又怎樣影響他們大半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