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觀點】香港發展電競 不應只是一個旅遊項目

撰文:香港01
出版:更新:

香港旅遊發展局將於8月舉辦「香港電競音樂節」,似乎要為香港的電競發展試水溫,也是實踐早前在《財政預算案》上許下的承諾。對此,公眾自然樂見其成,惟電競要茁壯成長,就不單止要花錢舉辦精彩的賽事,更要有強大的遊戲產業在背後支撐。但觀乎過去由政府推動的產業,大多也淪為空談,乏善足陳,當被批評後,就以自由市場原則辯解,這實難以令青年有信心投身職業電競,也難令電競在香港生根發芽。

27歲Alex(黑衣)是香港早一代的電競選手,兩年前從職業選手的火線退下來,轉行從事保險。(潘希橋攝)

電競選手生涯短暫 需讓選手看見前途

須知,電競的運動量雖不如足球、籃球等傳統運動項目,但由於參與者需具高度集中的能力,也需要持久、刻苦的訓練,故選手的職業生涯只有十年左右,一般在二十四、二十五歲便已過高峰。他們與其他運動員一樣,一生中大部分時間集中在訓練上,在退役後,難以一時轉型。就算現時部分比賽的獎金頗豐,由於收入不穩定,加上職業生涯短暫,選手在退役後將難以營生。

從香港的情況看來,由於遊戲產業起步較遲,缺乏相關支援,選手只依靠獎金以及微薄的贊助維生。在他們退役後,由於本地少有電競相關工作,也只能夠投身其他行業。《香港01》曾訪問一位電競運動員,他在退役後就只能從事保險業,白白浪費其電競技能。由於前景不佳,不少有志於此的青年也只好望而卻步。若然政府有意發展電競項目,對此問題絕不能坐視不理。

外國電競產業發達 相關職業如雨後春筍

無可否認,外國也少有電子競技運動員的退休計劃,但由於不少地方的遊戲產業本來就相當興旺,選手在退役後也可以投身相關行業,從事電競以至遊戲開發等工作,不至於埋沒才能。

觀乎外國的經驗,由於電子競技項目甚為普遍,由是興起了不少電競訓練學校,以英國為例,當地成立了英國電競聯會,其隸屬文化傳媒體育部,負責支援電競選手,也興建全國電競訓練中心。可以想像,隨着公營機構大力推動電競事業,電競教練、分析員等職業亦將應運而生,電競運動員退役後也可以投身於此,失業的問題自然不嚴重。

此外,由於外國的電子遊戲業發展成熟,不少遊戲公司都樂意聘請退役、現役選手幫助開發遊戲,就像電競選手Stephanie "missharvey" Harvey,曾為電子遊戲開發商育碧工作室(Ubisoft)開發遊戲《波斯皇子》,頗獲好評。加上當地的電競比賽頻繁,退役選手亦可以從事評述員、策劃員等職位,不愁出路。

和電香港旗下的3香港與電競設備生產商Razer(雷蛇)宣布,將於開設本港首間RazerStore,並於6月17日在銅鑼灣開幕。(3香港圖片)

扶助產業發展 資助電競培訓

環顧周邊國家、地區,在電子遊戲上均獲利甚豐,根據中國音數協游戲工委進行的《中國游戲產業報告》,2016年電子遊戲的銷售收入已達1655.7億元。按理而言,香港是先進城市,過去曾有興盛的文化產業,愛好電子遊戲者亦眾,遊戲產業理應有不俗的成績。但是香港成功的遊戲作品,除了被一些玩家指有抄襲之嫌的《神魔之塔》外,大概就要數到1995年推出的《小朋友齊打交》了。

可以說,無論今次旅發局舉行的電競比賽成功與否,當局若要支持電競在本港發展,就必須有更長遠的規劃。政府可考慮學習其他地區,資助成立電競訓練中心。現時電競的地位與昔日已不可同日而語,在2022年,更將成為亞運會競賽運動之一,就是說,與足手籃排等傳統運動具相同地位。政府若願意為部分在香港商業利益不高的運動項目提供支援,對於帶來龐大商業收益的電競項目培訓,就更值得投放資源。

更根本的是,政府應該從產業政策的角度,思考如何推動遊戲業在本港的發展。舉例說,南韓的創意內容署(KOCCA)就肩負起發展網絡遊戲、互聯網、漫畫等內容文化產業的職責,對產業提供直接支援,乃至指導、規劃,終使其發展迅速,相比起香港政府對產業發展近乎袖手旁觀的態度,不少地區在推動新興產業,包括遊戲業方面,也不遺餘力,可謂贏在起跑線上。若然政府仍續因循守舊,只怕再精彩熱鬧的電競大會,都只會是曇花一現,難以為繼;在新興產業發展上,更只會被其他地區遠遠拋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