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觀點】點擊主導的當下,MC Jin也無立足之地?

撰文:香港01
出版:更新:

一齣《中國有嘻哈》,一個嘻哈俠,讓不少香港人感嘆這些年香港流失了多少有才華的歌手。香港樂壇自千禧年以來積存不少問題,現在不少歌手要不選擇退出樂壇,就是到別的地方另尋知音。大家當年錯失了MC Jin,「後悔莫及」;但若然MC Jin在今天贏過黑人再回流香港,在種種因素下同樣不易生存。
在這個互聯網時代,香港傳統發佈歌曲的平台,主導地位大大下降,但串流平台對歌手來說又猶如雙面刃,「大眾會不會接觸到?接觸到又會不會按下連結?聽完後又會不會分享?」都是不易解決的難題。在種種計算與點擊率主導下,非主流歌手與歌曲往往難以跑出,因為「大眾的喜愛」在互聯網時代就是一切。

若然MC Jin在今天贏過黑人再回流香港,在種種因素下同樣不易生存。(網上圖片)

在點擊率主導的線上世界裹,大眾的喜愛就是一切

有人指香港樂壇一次又一次「走寶」:MC Jin要回流美國、方大同與Ellen(盧凱彤)則出走台灣⋯⋯無疑香港娛樂圈積累了許多制度性問題,例如一個電視台控制了最主要的傳播途徑、唱片公司與電視台及電台的關係千絲萬縷、歌唱比賽的公信力低等。不過,線上串流平台其實打破了過往種種微妙的權力關係:大眾不需再靠傳統平台聽音樂、歌手不需再靠唱片公司才可發佈作品、現在更可憑藉這些平台直接賣歌。可是MC Jin依然需要回流美國,方大同與Ellen仍要出走台灣,只因在點擊率主導的線上世界裹,大眾的喜愛就是一切。

MC Jin依然需要回流美國,方大同與Ellen仍要出走台灣,只因在點擊率主導的線上世界裹,大眾的喜愛就是一切。(YouTube截圖)

由傳統平台到互聯網與mp3 香港樂壇失之交臂

以往一張唱片的誕生,由監制為歌手挑選作詞人、作曲人、編曲人,制作出適合派台的歌曲後,制作MV,再經由唱片公司包裝,送到各大電台與電視台。因為當時電台與電視台幾乎無孔不入地佔據市民大眾的日常生活,一首歌曲能否為人熟悉,很大程度就憑DJ與電視台決定。

在香港,由mp3廣泛流行,到有唱片公司肯提供沒有保護的正版音樂下載,幾乎用了10年時間。(視覺中國)

可是這二十年間互聯網帶來了巨大變化。剛有互聯網時,適逢mp3成為主流,購買CD或在電台聽歌的人日益下降,唱片公司卻仍然遲遲未能提供正版MP3下載服務,令大眾無法以正式途徑買歌再放到mp3內。甚至有唱片公司為CD加入保護技術,令歌曲不能轉成mp3。

在香港,由mp3廣泛流行,到有唱片公司肯提供沒有保護的正版音樂下載,幾乎用了10年時間。在這10年間,因唱片公司收入大幅下降,不單減少捧新人,更不敢冒險投放資金去製作非主流音樂。所以流傳在市面的歌手與音樂,大都是最符合大眾口味,或最適合去K房唱的歌。

大眾的喜愛就是一切下,只餘下主流音樂的生存空間

現時大家可以數得出的香港新晉歌手有哪些?吳業坤?JW?欣宜?方皓文?陳柏宇?連詩雅?Dear Jane?還有誰呢?在當中,大家可以即時說得出他們的作品名嗎?又聽過哪幾首?〈原來她不夠愛我〉?〈女神〉?〈矛盾一生〉?〈哪裡只得我共你〉?〈原來她不夠愛我〉在Youtube的點擊率有11,200,993、〈女神〉有4,949,723、〈矛盾一生〉有13,289,061、〈哪裡只得我共你〉則有9,385,315。可是除了這些單曲之外,大家還有聽過他們哪些歌呢?

現時大家可以數得出的香港新晉歌手有哪些?(資料圖片)
+1

這些受歡迎的單曲都有一個共通點:都是瑯瑯上口的歌詞,以及容易入腦的旋律,簡稱K歌或洗腦歌。只因在香港樂壇與互聯網失之交臂的十年間,樂迷聽慣主流音樂,同時製作人與歌手也失去製作非主流音樂的機會和經驗。現時串流平台更強化主流音樂獨大的現象:串流平台是單曲與單曲之間的比拼,再加上平台的演算模式,「發燒影片」、「推薦影片」、「相關影片」等機制促進口味單一化,於是乎主流不死,非主流則繼續停留在小眾位置。

培育新類型音樂需時間 美國韓國都用了十年

MC Jin在08年剛回歸香港時,憑一首〈ABC〉贏得第六位叱咤十大,但老實說,多少人聽過哪首歌?又多少人記得那首歌?香港rapper MastaMic早前就在《香港01》的訪問中,嘗試解釋為什麼Hip-hop在香港紅不起:「其實真係好難解釋,但我估咋,我覺得可能因為香港以前係英國嘅殖民地,受到搖滾文化影響,大家都偏向鍾意聽Beatles嗰類嘅歌,所以香港人都係鍾意聽結他,重旋律嘅歌,反而少聽節奏類型的」。香港人喜歡抒情歌與K歌的原因難以一句解釋,但沒有另一歌曲類型可以在香港脫穎而出卻是事實。

香港rapper MastaMic早前就在《香港01》的訪問中,嘗試解釋為什麼Hip-hop在香港紅不起。(MastaMic facebook)

要在一個地方孕育一種新的音樂類型並非易事。Hip-hop在美國成為主流前,其實在黑人區已蘊釀近10年時間,無論在唱盤技術抑或繞舌技巧上,都已做好準備迎接時代降臨。正好美國在1980年代推行雷根經濟學,為美國帶來蓬勃的時代;社會關注愛滋病與毒品的問題、反戰精神、民權運動等;再加上當時已有不少人為龐克音樂與disco著迷,他們亦相當喜愛Hip-hop的音樂與精神。以上種種都為Hip-hop提供土壤發展。

韓國Hip-hop音樂興起於1990年代初期,在1992 年「徐太志和孩子們」出道。當時韓國大眾的品味也偏重抒情曲目,但「徐太志和孩子們」卻把Hip-hop饒舌、嘻哈服飾和break dance這些新鮮事物帶到觀眾面前,再把Gangsta Hip-hop和文字粗俗批判社會的嘻哈特質融入作品中。加上當時Tiger JK同時成立多隊Hip-hop團隊,在多方共同努力下,成功地示範如何以韓文創作出吸引大眾的Hip-hop。在十年後,Big Bang出現,更成功將偶像融合Hip-hop。現時韓國幾乎每個樂團的歌都有Hip-hop元素。

Big Bang出現,更成功將偶像融合Hip-hop。(網上圖片)

以行動支持 勿再錯失有才之人

香港向來都缺乏孕育非主流音樂的有機土壤。大台不播、電台有自己的方向、唱片公司不敢冒險、大眾沒有聆聽非主流音樂的習慣、再加上強者愈強的串流平台,一眾非主流歌手仍只餘出走的路。

當我們嘆息香港錯失MC Jin時,為何不問問,為何我們往往只能在他們出現在香港以外的平台時,才懂得欣賞他們?當他們在香港時,我們有否以行動支持他們?MC Jin、方大同、Ellen其實都是一個啟示,叫我們珍惜有才之人。而在點擊率主導的當下,主動去欣賞他們的音樂、去買他們的單曲或唱片、甚至買票觀賞他們的演出,就是實質旳支持。而這也是讓我們擁有更多選擇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