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觀點.雙學判囚⁠⁠⁠⁠】法律難解政治矛盾 政府思和解之道

撰文:香港01
出版:更新:

本周日(8月21日),數萬港人在烈日下參與遊行,聲援在新界東北發展案被判刑的13名被告,以及因為在衝擊公民廣場案被改判坐牢的「雙學三子」。過往一個月因新政府上場而緩和的社會氣氛,隨著有關抗爭的官司陸續上庭和裁決,又再緊繃起來。但究其根本,是上屆政府無法緩和社會爭議,只圖以法律手段掩蓋政治問題,加深社會裂痕。要讓香港社會放下沉重的政治包袱、重新出發,政府必須要循政治方法,思考如何促成社會大和解。

遊行路線始於灣仔修頓球場。下午3時,盧押道擠滿了來參與遊行的人。(盧翊銘攝)

周日萬人遊行 顯示社會傷口未癒

這次遊行訴求集中,不少參與者認為入獄的抗爭者只是反對不公義制度,例如爭取民主普選、反對官商勾結,政府卻藉檢控打壓異見聲音,法庭判刑是跟罪行不相稱,儼如用嚴刑嚇退日後的抗爭者。然而,即使抗爭者的動機如何良善,但必須承認的是,涉案者當日已有「公民抗命」、甚至「違法達義」的認知,他們應該知道,就算他們的出發點是出於良好的用意,惟手段上卻的確於法不合。

而從政治光譜的另一端看,社會上亦有一些人認為,激烈的抗爭行動是蓄意挑戰法律,甚至阻礙社會運作,覺得涉事者被判社會服務令,又或只是判囚幾個月,是「便宜」了他們,以至覺得應該判處更重的刑罰,以儆效尤。當然,東北案被告和「雙學三子」的支持者,顯然不會認同這些想法,但這種想法確實在香港社會有一定市場,這就是「社會撕裂」的其中一個象徵。

羅冠聰、黃之鋒、周永康(左至右)2014年衝擊公民廣場,被裁定非法集結罪成,上訴庭改判他們入獄6至8個月。(資料圖片)

可以說,東北案的13名被告和「雙學三子」的判刑是否過重、是否適合,甚至是否過輕,坊間的討論,似乎是基於該論者的政治立場而定。而出現這種情況,最根本的問題是不同政治陣營的矛盾日益兩極化,香港的司法體系,往往變成解決政治爭議的平台,就如《01觀點》曾經指出,東北抗爭的出現,源於政府規劃、發展東北新市鎮方式明顯不合理,但政府只會把這些抗爭行動,視作一件社會治安事件處理;以至「雙學三子」衝擊公民廣場,也是因為上屆政府無法營造出一個真正「有商有量」的政改討論氛圍,令不少年輕人覺得自己的聲音、對香港未來的期盼遭到莫視,他們的衝擊行動或涉刑責,但問題的本質卻是政治矛盾,只處理刑責部分,而未加理會最核心的政治矛盾,並非一個負責任政府所為。

政治矛盾法律了 迴避問題核心

周日的大遊行正好警示現屆政府,上屆政府遺留下來的一系列問題尚未解決,此前一些遊行示威活動未見太多人參加,並不是市民懼怕了走上街頭,社會的鬱悶、怨氣仍在發酵之中;而且由於一連串政治事件所引發的訴訟,無論是七警上訴、佔中人士的法律責任問題,將仍會繼續深深困擾香港社會。而其客觀結果,是近來差不多每次傳出現屆政府打算透過一些舉動釋出善意,便會有一枚這類政治炸彈被引爆,嚴重影響現屆政府建立管治威信,社會亦會愈質疑政府透過法律手段作政治打壓,休養生息更是無從談起。

石永泰稱,若果政府一直用法律手法解決政治問題,社會的對立、對司法機構不信任的死局只會繼續下去。(余俊亮攝)

《01觀點》早前指出,法庭不是一個解決政治爭議的理想場所,尤其在社會仍處於一個撕裂的大環境之下,每次有這類政治案件的裁決,總會引來對方陣營批評,一再指法官誤判、法治已死云云。更根本的是,社會矛盾並未有因為裁決消失,只會在沉寂一輪後再次伺機爆發。再者,當社會有相當數目的人不相信政府體制,任憑司法機構重申不受政治因素左右、遵守法治,也難以撇清疑慮,卻為難了司法人員。
 

民主黨主席胡志偉建議特首運用權力,特赦佔領行動中所有參與者,同時赦免「七警」和退休警司朱經緯。(資料圖片)

公眾盼休養生息 更顯大和解的重要

在周日的遊行規模可見,上屆政府嘗試用法律手段掩蓋的政治問題,現屆政府始終要面對、而要解決問題,政府就要有撥亂反正的認知。當然,要切實解決政治問題,就正如前任終審法院首席法官李國能說,政府通過諮詢和對話,以及政治過程的取捨,協調各方利益,謀求解決方案。但今天的香港,仍被一系列政治案件所纏擾,社會撕裂難癒,在沉重的政治包袱下,如果希望香港有一個平和理性的協商空間,只怕是緣木求魚。

要放低這個政治包袱,過往有人提出特赦大和解論,卻備受各方的批評,這種論述一時間仿如「政治票房毒藥」,各方都不願觸碰。但其實特赦權乃是《基本法》賦予特首的合法權力,既然這是一個法律賦予特首的權力,運用此權力並不見得會對司法獨立構成影響。當然,特首特赦的權力理應謹慎運用,但既然現時的難題是政治死結無法打開,假如連透過特首特赦可能性都完全抹殺,特赦論的反對者又有沒有更好的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