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生懸崖將至 小學殺校不能重演 落實小班教學才是出路

撰文:香港01
出版:更新:

2018年小一自行分配學位階段於最近展開,不少北區家長慨嘆一位難求。近年雙非學生湧港,部分邊境地區小學更需要擴建、加班。相對於早年的殺校大潮,近年小學的發展相對穩定,學校並沒有太大收生壓力。只是好景不常,由於梁振英上任後實施雙非截龍,在2019/20學年開始,小一學生人數將大跌逾萬。觀乎教育局過去應對收生人數不足的做法,就是殺校、縮班。惟這做法將引起極大震盪,對學生、教師均無好處。事實上,教育界、家長一直都呼籲政府盡快落實小班教學,隨着小學學生人數下降,政府可藉此改善師生比例,化危為機。

殺校縮班遺禍深遠 勿以市場經濟看待教育

固然,政府在應對小一人口下跌並非無所作為。為應對雙非大潮,政府開設了數家「短命學校」,隨着人口轉趨穩定,這些學校便會結束經營。然而,這數間學校的小一收生人數加起來也不過數百,根本難以應付逾萬人的人口下跌。

社會上有部分人認為,倘若一所學校的收生人數下降至某個地步後,它繼續營運下去便會失去規模效益。此外,市場經濟主義者相信,「殺校」是汰弱留強,長遠有助提升整體教育質素。然而,我們絕不能單循市場經濟看待教育,相信不少市民猶記得當年小學收生不足,以致教師需要外出收生、宣傳,以至因殺校而失業的景況。這除了讓教師人心惶惶,也難以保障學校的教育質素。更甚的是,為了行政管理方便而犧牲學生的學習效果,無疑漠視了學生的權益。

殺校前一年,愛華才剛完成翻新,事隔10年,籃球架已經破爛,場地亦已褪色。

班師比例落後中台澳 教師難堪工作重負

也許有人認為,小班教學只是為保住教師飯碗,又認為本地教師的待遇本已不錯,沒有必要再為他們減省工作。實際上,較諸於中、澳、台等地,香港教師的課節是四地當中最高。觀乎立法會教育界功能組別議員2013年提供的數字,香港小學教師的平均每周課節為26節,高於台灣的20節、澳門的18-20節以及中國大陸的14-20節。課節已如此之多,再加上繁重的行政工作,香港教師的工作壓力可想而知。在這情況下,香港教師根本沒足夠時間備課,更遑論進修、接收新的教學理念。

另一方面,香港的班師比例亦為四地中最低,根據同一份報告,香港小學在2013年的班師比為1.5,即平均每班有1.5個老師,台灣的小學師生比為1.55,澳門、中國內地則分別為2.0、1.8-2.5。由此看來,就算改善班師比例,也不過是追近鄰近地區的教育水平而已,而非特別優惠本地教師。

新界不少村校被殺校後,校舍丟空多年,校園雜草叢生,設施亦已老化。(黃寶瑩攝)

不改善本地師生比例 教育改革窒礙難行

更何況,實踐小班教學的最大受惠者並非教師。隨着小班教學落實,教師既可減少課室秩序管理所花的時間,亦可更有效處理學生之間的學習能力差異。須知,近年政府推行融合教學,教師需要處理特殊學習需要學生,然而,學生人數眾多,教師根本分身不暇,所謂的融合教學不但難以落實,甚至問題叢生。若然落實小班教學,情況相信可獲改善。

此外,現代教學強調師生互動、乃至以學生為中心,課堂亦需要加設活動環節,引起學習動機。只是師生比例欠佳,教育系學生畢業後,根本難以將課堂所學付諸實踐。多項研究結果顯示,小班教學可使老師引入師生互動較強的教學環節,令學生更積極地參與課堂。故此,特別著力在小學實踐小班教學,其實是實踐正確教育理念的重要一環。而學生在年幼時打好學習根基,對他們往後繼續學習將有莫大的裨益。

殺校潮來到,許多老師只能離職。(鍾偉德攝)

改善班級規劃 實施小班教學

從現實的角度觀之,現時香港仍以大班教學,亦致教育質素大受影響。其實,港府早在2009學年便曾嘗試分階段實施小班教學,定出推行此政策的學校以每班25名學生為標準班額,以及每班學生人數上限為27人的準則。但礙於規劃不善,有部分學校被迫回復每班接收30名以上的學生,小班教學政策可謂名存實亡。無論如何,在可見的2019年,小一學生總數將大跌一萬人,政府理應把握這個機遇落實小班教學,而非再次以「殺校」蹂躪教育界。

學生是社會未來的希望,如他們在求學期間得不到優質的教育,那便難以培育出他們的創意和解難能力,到最後社會的生產力便會被拖低。那些市場經濟主義者,是否應該反思他們在教育上的主張,是否真的可為社會帶來更大的經濟效益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