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觀點】飲水思源、尷尬、羞恥--華人社會中揭露性侵的阻力

撰文:香港01
出版:更新:

#metoo在外國牽起浪潮已經一段時間,而且漩渦愈滾愈大。回過頭來,卻發現當外國不同地區的女性紛紛在社交媒體上傾訴,試圖以線上聚集而成的力量改變線下的生活時,香港卻遲遲未有人加入#metoo行列。是香港沒有性方面的侵害嗎?數字卻顯示香港在有關性方面的罪行並不少。那麼即是說,許多性罪行只是因為各種原因,性侵在香港成為一個龐大但又被視而不見的議題。
「#metoo,我被我的前教練性侵犯」--直到星期四,香港跨欄女子運動員呂麗瑤在個人facebook專頁上發文,才喚起社會對性侵問題的討論。只是,這只會被視成是一宗獨特的事件,抑或會喚起社會正視性侵的嚴重性,且看未來的發展,以及政府的行動。

呂麗瑤在FB上直言當年被教練性侵。(呂麗瑤facebook圖片)

受害人選擇「保持沉默」

《香港01》上周的一篇報道指出,性騷擾問題一直存在於校園環境之內,但過去少有受到正視。

平等機會委員會曾經就校園性騷擾問題作出專項研究,當時參與問卷調查的5,902名學生之中,有50%受訪學生曾受到不同方式的性騷擾,例如含性意味的笑話、要求發展性關係、不雅姿勢、展示色情物品,以至不恰當地觸碰身體。

不過有關調查亦顯示,當遇到性騷擾時,有58%的學生會選擇「保持沉默」。多數受害學生不願意向老師求助,主要原因是害怕受到報復,其次是認為老師不擅於處理令人尷尬的性騷擾個案。

處女情意結的禍根

在中國人社會中,女性的命運與家族綑綁在一起。因此,不少女性往往接受「要包容他人、禮讓、中庸」的教育。這是因為女性在家族中往往擔任起照顧者的角色:母親、姐姐;即便是家中的獨生女,也會被教導成一個待嫁(而且個性中會讓丈夫滿意)的女性,因為女性在過去若然嫁不出去,就會成為家族的一個污點,亦會成為家中的經濟負擔。因此,女性往往要「可愛」且「純潔」--「可愛」體現於個性,即不麻煩;而「純潔」則體現於處女膜,即未被其他男人佔有過。

在呂麗瑤的貼文可見:「在華人文化裡,性議題從來被認為是尷尬、羞恥或不可公開討論的事」。雖然已經到了21世紀,但這種處女情意結延至今天,不然不會在網上常常看見網民稱性自主的女性是「雞」及「公廁」,--而這種陰魂不散的觀念,使得就算女性是一個受害者,亦難以公開自己是性罪行中的受害者,因為公開自己曾被其他男性佔有(無論是自願抑或被迫),亦會讓自己的「價值」下降,可能讓自己「嫁唔出」,甚至被人指是因為「傾唔掂數」才走出來宣稱自己被性侵。這又使得性侵在香港成為龐大但又被視而不見的議題。

呂麗瑤今次是因倫奧體操金牌女將 McKayla Maroney ,於社交媒體自白被隊醫性侵犯的經歷,決定公開一直隱藏的被性侵經歷。(資料圖片)

「要講俾信任嘅人聽」 但施害者就是那位「信任嘅人」呢?

可是,其實不止校園,性騷擾的問題存在在不同領域之間。早前體育界亦爆出另一性騷擾事件,之前娛樂圈中亦不時有女星被性侵或非禮的新聞出現,就算平凡如你我,走在街上亦很有可能被偷拍,之前《01觀點》就指出偷拍在香港愈發嚴峻。因此,建構出一個安全的環境,讓女性可以在受害後不用怕被二次傷害,是必要的行動。

「今年暑假,我看到台灣女作家林奕含案件,我很有衝動我小時候的不愉快經歷,但我沒有勇氣。 」

過去,就連政府宣傳片也講:「要講俾信任嘅人聽」。可是,當傷害自己的人,就是自己信任的人呢?研究指出,性侵施害者許多時都是自己認識的人,如家人、朋友、甚至伴侶。

而從不少新聞可見,不少身邊的人可能因為自私或軟弱,從而選擇包庇施害者,例如荷里活性侵事件就有不少男星就算知道監製Harvey Weinstein性侵女星,但卻選擇包庇Harvey Weinstein。這次呂麗瑤性侵事件,呂麗瑤亦指出與施暴者是「亦師亦友」的關係,因此:「當時的我也沒有意識到有任何問題,因為他在我心目中是一位專業的教練」;「最後,他把我的長牛仔褲和內褲脫下,摸我的私處。直至被脫內褲那刻,我仍然反應不過來」。

一眾荷里活女星陸續指證金牌製作人韋恩斯坦(Harvey Weinstein,圖中)乘工作之便非禮或強姦。(視覺中國)

旁人的支持所轉換的力量

在信任的人面前,自然防衛心亦大大下降。旁人可以站在高地笑指受害者很天真很傻,但這只是因為事情不是發生在自己身上,亦從不覺得會發生在自己身上。只是,只要稍為想想事件的突然、當中對他人信任的劫持、以及會帶來的傷害性及孤獨--那份無人支持自己的處境,就可以想到事情有多可怕。

就是因為如此孤獨,「#metoo」才會牽起浪潮:「數個月前,倫奧體操金牌女將 McKayla Maroney 於社交媒體自白被隊醫性侵犯的經歷,這念頭再次萌起」。「#metoo」讓孤獨的受害者知道自己並非孤單,而是有「同路人」可以互相支持對方,使社會變得不一樣。

同樣,當受害者勇敢走出來時,公眾的反應到底是推己及人,抑或暗嘲女方無中生有,亦很影響社會對受害者的保障,以及反映社會能否提供安全空間,令受害者敢於走出來控訴暴行。

網民留言為呂麗瑤打氣。(呂麗瑤fb截圖)

飲水思源/大義滅親?

而這在華人社會並不容易。雖然不少香港人否定自己是中國人,但對於人倫的觀念卻很「中國式」。呂麗瑤就指出:「長大了,有時碰到他,硬着頭皮寒暄一兩句,便想趕快掉頭跑掉。而這樣子只換來一大堆閒言閒語,說我沒有禮貌,不懂飲水思源」。

「飲水思源」是一個在中國傳統社會中要求報恩、孝順、尊敬的表現。這個表現在一般情況下當然有益無害,可是另一方面,因中國文化中有「親親相隱」的觀念,在「親親相隱」下,當極端事件出現時,「人倫」與「公義」之間會產生矛盾,甚至「人倫」超越「公義」。

而這並不令性侵文化得以根治。因為當受害者想逃避施害者以換得「新生活」時,就會被指摘是「不懂飲水思源」,甚至因為道德規限,逼迫自己繼續與施害者來往,而這又使得受害者再次被侵犯的機會大增。

由此,要根治性侵問題,需要打開空間,讓受害者可以不被枷鎖捆綁、不需恐懼二次傷害、不怕說出來只會更麻煩及更孤獨。而這又要重新思考現時的社會文化,打破舊有並不合時宜的價值。政府亦應思考在政策上如何可以更有效保障市民,使性侵事件不再出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