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浸大普通話.觀點】爭論失焦 理性商議校政方為正道

撰文:香港01
出版:更新:

浸會大學普通話豁免試風波愈滾愈大,校方昨天(1月24日)要求其中兩位「佔領」語文中心的學生劉子頎及及陳樂行停學,再挑起社會爭端。爭議重點本是爭取改革考核制度和畢業要求,現在卻發酵成學生侮辱師長、反普通話、支持「港獨」、校方打壓學生等中港、政治矛盾,大大失焦。不論學生、校方、公眾,均須回到原點,理性討論課程制度,尋回共識,才能平息爭議。

浸大學生會會長劉子頎(左),及「浸大山神」Facebook專頁發起人陳樂行(右),就早前「佔領」語文中心期間,辱罵一名女職員的事件而致歉。(湯庸皓攝)

普通話試評分準則惹質疑 爭議被粗言失焦

這次爭議的核心,是浸大學生普遍質疑普通話能力成為畢業要求之一,而當中的豁免試的合格率只有三成,校方過往沒有公開評分準則,又沒有上訴機制。學生一方稱多次在會面等正規渠道表達質疑,均不得要領,才把行動升級。

本屬校內的爭議,因為抗議片段上網,內含學生辱罵老師,事後有校董憶述老師感到受威嚇。爭拗自此一發不可收拾。學生的訴求有一定理據,但行為衝動無禮,也有不當之處。兩位學生主角遲來的道歉,無以止息批評者的怒憤。

那邊廂,事件主角、中醫學系學生陳樂行稱在廣州實習期間收到威脅人身安全信息,有報道稱當地中醫院也收到投訴電話,這些不滿者煽動仇恨,行為同屬過火。校方執於學生言行勒令兩名學生停學,既無助化解爭端,處分過嚴,更掀起校園內厭惡學習普通話之風。

浸大校長錢大康早前指,學生威嚇及侮辱老師違反學生守則,兩名學生需暫時停學。(資料圖片)

批評雙重標準反映社會不公 卻無助尋求共識

事情鬧大後,支持或同情學生的人紛紛指摘社會雙重標準,例如特首林鄭月娥呼籲對僭建住所的律政司司長包容,政府冷待跟進警察集會並夾雜粗口口號,校方和社會卻偏偏針對浸大青年學生,甚為虛偽,枉為榜樣。

有人會認為這種論調是為學生說項,轉移視線。類似的做法在網絡世界更易帶動和散播,即把幾宗事件的的新聞圖片並列,點出相似或相反之處,突顯其荒謬性質,網民藉社會熱話宣洩怨氣。此種傳播方法簡潔有效,容易牽動情緒,牽涉的事件,往往指出政府官員和執法者未能以身作則,犯錯卻拒絕認錯反省,聆聽民意,並非全然轉移視線。

但回首一想,這種做法雖能帶動輿論,但如果要令一般人以至敵對意見者入耳,因為對方同樣以此動作回應,無助溝通對話。反之,浸大羅秉祥教授撰文呼籲校方和學生重新「聚焦在大學普通話畢業要求這個政策的存廢」,以及反思對普通話的態度,是個好開始,有助社會重回正軌。

浸會大學學生因不滿首度舉行的普通話豁免試合格率太低,早前「佔領」該校語文中心。今早(1月25日)上午,浸大偉衡體育中心與廣播道一屋苑之間的小巷,被噴有「不要普通話」、「歧視」及「NOPTH」等字句。3句字句被噴在逸瓏豪宅後巷牆上,另一句則在浸大偉衡體育中心牆上,相信與近日浸大事件有關。 相關字句已被圍封,警員在場調查。(資料圖片)

浸大學生會將於明天於校內發起遊行集會,聲援兩名停課學生,事件未有跡象平息。事到如今,要對症下藥,校方應從速處理二人的紀律聆訊,並加緊檢討普通話豁免試評分標準及畢業要求。大學生關心校政,爭取透明的課程評核制度,值得肯定,只要有理有節,自會取得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