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問騰訊:轉型投資公司沒有理想? 走向「妖股」之路?

撰文:評論編輯室
出版:更新:

騰訊昨日公布今年首季季績,盈利232.9億元(人民幣.下同),按年升61%,勝市場預期的48%。騰訊看似成績亮麗,但並非無瑕,極其量只能以「不過不失」來形容。可見,其股價在過去數月的升幅並不能成為公司業務的指標,當中炒作的成分居多,升幅的意義不大。騰訊公布季績前後,幾乎所有大行都唱好騰訊,加上季績等利好因素,其股價走勢沒有穩步上揚,反而升幅波動、有暴漲暴跌跡象。

+3

季績不過不失 惟隱憂漸現

騰訊首季收入按年升增加48%,高達735.3億元,主要由手機遊戲《王者榮耀》及《QQ飛車手遊》帶動;經營盈利和期內盈利分別按年升59%和65%。

騰訊近日股價疲弱,繼早前跌穿400元關口之後,今日再失守390元水平,拖累大市向下。(路透社)

雖然騰訊的期內收入只升48%,但期內經營盈利增幅卻升近六成。值得留意的是「其他收益淨額」一項,按年大升近1.4倍,佔期內收入總數的24%,到底「其他收益」是指什麼?騰訊解釋,這是因若干投資(如媒體創作、短視頻發展),令公司估值增加而產生公允價值(Fair Value,又稱公允市價)收益。簡單而言,這些收入都是「賬面數」,暫時來說賺了錢,公司收入將會增加,但實際還會有變數,畢竟這只是估值,所謂的「收入」尚未「袋袋平安」。

企業發展新科技一直被喻為是「燒錢」的投資,故透過投資其他公司或行業來確保盈利也是無可厚非。騰訊近年一直發展和開拓不同的新科技領域都未至於蝕錢,原因在於找到一條「金路」,騰訊在五年多的時間內斥資625億美元(近5000億港元),收購多間科網公司,以致今時今日的盈利都是由當年的併購投資所帶動。

詳見:【騰訊沒有夢想】「七宗罪」蒸發700億

投資有回報固然值得高興,也見騰訊的眼光獨到。然而,騰訊逐漸以「投機」取替本業。先不論騰訊近年的創新能力,科技一日千里,若騰訊連本業務都做不好,創新則無從談起。以微信為例,觀乎已淡出市場的通訊軟件或社交平台(如MSN、QQ、Xanga),其「生命週期」大多只有十年,而微信在2011年創立,至今已經有七年,活躍用戶數量超過10 億人,可見中國用戶的市場愈趨飽和。騰訊要怎麼對抗十年的「生命週期」成為當務之急,面對強勁的競爭對手(包括WhatsApp、Facebook Messenger),拓展國際市場的任務變得艱鉅。騰訊要不另造新科技/軟件對抗用戶流失的危機,要不着力走進國際市場,但騰訊現時的對策只是在微信中新增電商功能,對開發用戶市場的幫助不大。當然,用戶市場飽和及十年的「生命週期」只是個潛在危機,把握到便能成機遇。

股價波動為「成妖」之兆?

妖股為證券業術語,形容股價走勢奇特、怪異的股票。妖股的股價走勢明顯較別的異常,不合常理,一般的都是暴漲暴跌,例如明明該上市公司出現虧損,卻連連出現漲停 。

樂視體育香港於3月15日晚上7時許正式「熄機」。(資料圖片 / 張浩維攝)

投資涉及風險,股價有波幅實屬正常,但若該股持續地暴升暴跌,就有「妖股化」的危機。事實上,早已有科網股踏上「妖股」之路。近年被評為A股的「妖股之王」是樂視網,樂視網在2015年回歸A股,掛牌後連日升停,股價曾飆升43倍,復牌後股價最多累跌超過70%。

反觀騰訊的股價, 在過去一個月內,股價曾在一星期內由380大升至411.8,累計升幅近一成,然後一日內再跌穿400。相比之下,騰訊股價的波幅雖沒有樂視網大,暫時也說不算是妖股,但大起大跌之勢持續了數個月。以半年來計,可以明顯見到騰訊股價波幅十分大。由2017年12月月頭的最底位365升至一個半月後的474高位,升幅近三成;而兩個星期後跌了13%至410,更一度逼近400元大關。在過去半年,騰訊走過365的低位和474的高峰,股價變動可以以百元計算,最大差距為108元。

過去半年股價(網上截圖)

騰訊分別在20日、三個月、六個月的股價變化(按圖放大):

至於騰訊股價走勢是否奇特,可以一看公布季績當天(5月16日)的股價走勢。各間大行對騰訊季績都持正面態度,且紛紛唱好騰訊,甚或大幅上調其目標價,市場上的消息皆為騰訊股價的利好因素,但騰訊當日的股價不跌反升,半日沽空金額更佔所有港股的22.79%。投資者的行為固然不會只受利好因素影響,但亦未見有任何明顯的原因導致大量沽空的行為,也許這正正反映了投資者對騰訊季績沒有信心。

騰訊業務多元,近年又頻頻投資其他公司,試圖在其他領域「分一杯羹」,而且也算成功,為何股價仍是大起大落?箇中原因可歸咎於投機風氣盛行。由騰訊來港上市開始,社會上對「創科」的討論愈趨激烈,自然吸引不少投資者。近一年來,隨着騰訊愈做愈好、愈做愈穩,大行對其評價往往正面,吸引了更多散戶投資者,他們大多只作短線投資「賺快錢」,逐漸形成炒作波幅、消息的情況。因此,現時騰訊股價波動只反映到,股民以投機心態炒作,股價「水分」增加,不能全面反映外界對公司前景、現況的看法,股價的參考價值亦同時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