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分認同】勿再糾纏中國人VS香港人 輕視中國公民身分才是問題

撰文:評論編輯室
出版:更新:

香港大學民意研究計劃再度發表「香港市民身分認同調查結果」,指香港人身分認同指數創2008年以來新高,有論者即據之大發遐想,將之詮釋為港人有離心。然而,必須再次強調,這類研究固然有其學術價值,但若借題發揮,則大可不必。其實,這研究最值得大眾關注的,不是香港人與中國人身分對立與否,而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身分的認同感偏低——這身分是法律事實,不涉主觀的文化認同,反而卻為人輕視,這才是問題。

香港大學民意研究計劃再度發表「香港市民身分認同調查結果」,指香港人身分認同指數創2008年以來新高。(香港大學民意網站)

相關的「認同指數」,取決於受訪者對各個身分的「認同感」與「重要性」評價,最新調查結果發現,香港人的身分認同指數為83分,依次高於亞洲人、中華民族、中國人、世界公民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是受訪者最重視的身分。有論者隨即對之肆意解讀,然而,是次調查的對象是香港人,這個身分的認同指數最高,根本是理所當然,不值得過分詮釋。

問卷中最經典的一道問題是「你會稱自己為香港人、中國人、香港的中國人、中國的香港人?」,有論者會將「香港人」和「中國的香港人」歸納為廣義的香港人,「中國人」與「香港的中國人」則為廣義的中國人,若前者認同感高於後者,則代表香港人有離心,政府必須多加注意云云。然而,已經有不少人曾經指出,這四個身分並不互相排斥,受訪者從中擇一,可以是對某者最為珍視的情感投射,將之理解成「港人不自認中國人」、「港獨情緒作祟」,絕對是曲解。同樣道理,因為調查結果與自己的想像不同,便狠批港大造假、散播謠言,也是另一種極端,毫不理性。作為一種學術研究,港大民意研究計劃當然有權繼續這類研究,畢竟有誤的不在於研究,而在於詮釋者。

事實上,從政策研究角度而言,是項調查結果也有其價值,港人對「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這身分的認同感偏低,即為一例。先撇除少數僑居香港的外國國民,對於受訪香港居民來說,亞洲人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這兩個身分理應同樣是「事實」,與「中華民族」這類相對具歧義的概念不同,不涉主觀認同,但偏偏在調查結果中,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身分的認同指數只有56.3分,對受訪者來說,這身分的重要性還不及「亞洲人」和「中華民族」。

法理上,絕大部分居於香港者都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但他們卻既不認同、也不重視這身分,很大程度上是法規所致。「01觀點」早已指出,「一國兩制」固然是香港繁榮穩定的基石,但在此制框架內,香港居民在內地活動時,卻是難以感到自己就是「一國」內的國民,最簡單的就如「港澳居民來往內地通行証」(俗稱回鄉卡)竟須十年一續,還要付上數百大元,仿如辦理國際簽證;海南文昌航天發射場更將香港人列為「境外人士」,不予參觀,教人無法理解。

香港人欠缺國民概念,還可從政治制度設計上得到解釋。以立法會議員的參選資格為例,《立法會條例》第37條列明,立法會候選人必須是香港永久性居民中的中國公民,而且沒有外國居留權,惟法律、會計、工程等12個功能界別候選人不在此限。經功能界別晉身立法會的梁君彥,也是為了競選立法會主席一職才放棄英籍。《基本法》容許立法會內最多有五分之一外籍議員,當然有其歷史原因,但時移世易,香港應否繼續容許一班外籍人士制訂香港法例,實在值得商榷。更甚者,立法會選民也可以不是中國公民,換言之,香港的前途在很大程度上受一班非中國公民影響。香港是中國一部分,但連立法會議員,以至廣大選民,也可以不是中國公民,難怪港人覺得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的身分並不重要,甚至無用。

回鄉證需要定期續領,難免令港人感到與國家之間的距離感。(資料圖片)

每逢說起港人國民身分認同感低落這類議題,建制派總是仿如條件反射式地建議推廣國情教育、鼓勵兩地交流,偏偏對制度問題視而不見,這是否見樹而不見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