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保險難分流公院壓力 改革必須更全面

撰文:評論編輯室
出版:更新:

立法會秘書處昨日(3日)發表了一份關於「香港的個人醫療保險」的研究簡報,整合了現有關於個人醫療保險的數據。簡報除了分析市面上的個人醫保對分流病人至私人醫療系統的作用有限,亦指出政府即將推出的「自願醫保」計劃欠缺吸引力,質疑是否能完成三年內達到150萬人參加的目標。誠然,將較有經濟能力的病人分流至私人醫療,乃減輕超負荷的公營醫療系統的好方法;但政府所推出的「自願醫保」,連立法會秘書處的研究組也質疑其成效。要改善現時醫療系統問題,必須有更深層次的改革。

有研究指,全港每三個人就有一個有買醫保。(視覺中國圖片)

社會對醫療需求日高,但公共醫療資源遠遠未能追上新增需求。在2003/04年至2013/14年十年間,公共醫療開支雖已由約399億元增加51.9%至約606億,但總體醫療開支卻由約691億增至約124億,增幅達79.5%。平情而論,不斷增加公共醫療開支,以滿足所有市民的需求,將會對公共財政造成龐大負擔。2017/18年度的公共醫療開支達619億,已佔公共開支的17%。參考外地醫療制度的變化,也會發現各地政府明白,無法完全依賴公共財政補貼社會整體醫療開支。

將部分較有能力的病人轉到私人醫療系統,無疑是其中一種減輕公營醫療負擔的方法。事實上,近年較有能力的市民,亦開始購買個人醫療保險。從2006年至2016年間,有個人醫保的人口由135萬增至240萬(77.8%),覆蓋率由20%增至34%。而2016年更有325萬份個人保單,顯示有不少人購買不止一份醫保。

政府今年推出「自願醫保」計劃,意念上的確是配合了近年醫療發展的趨勢,食衛局寄望其可「長遠減輕公營醫療系統的壓力」。不過現時醫療保險制度是否真的能有效減輕公共醫療壓力卻有很大疑問。從2003/04年至2013/14年間,私人實付金額佔整體醫療開支的比重更由29.5%升至35.1%。而個人醫療保險雖然發展快速,但佔的比重仍然偏低,其至2013/14年亦只佔整體醫療開支的7.3%。

立法會秘書處個人醫療保險簡報圖解:

除此之外,近年私營醫療提供的服務比重也沒有提高。私人醫療佔住院服務由2006年的20%下降至2016年的18%,而門診服務亦由71%下降至68%。可見縱使醫療保險愈來愈普及,但其將病人由公營醫療分流至私人醫療的效果卻成疑。

既然醫療保險本身對分流病人至私人醫療的成效不彰,再在此時推出自願醫保是否能有具體成效的確令人擔憂。而且自願醫保放棄了「高風險池」,而且保費亦不低,(有消息人士指,平均保費可達每月4,800元,連立法會研究簡報亦稱「預計保費較高」),連立法會秘書處的研究簡報亦寫道:

若要達致在3年內吸引150萬人參與自願醫保的政策目標,甚具挑戰性。

現時醫療保險對受保者很多限制、私人醫療收費不透明致使醫保費用偏高,都是致使公私營醫療資源未能有效互相溝通的原因之一。政府一直未對私人醫療(及保險)市場進行嚴謹重整和規管,某程度上正是造成公眾依靠公共醫療的原因。要進一步將有能力的病人從公共醫療分流至私人醫療,政府必須要有更深層次的改革。

延伸閱讀:自願醫保不應是最終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