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就業配套殘缺 免費課程「捉錯用神」 浪費青春浪費錢?

撰文:評論編輯室
出版:更新:

上周五(6月29日),大學教育資助委員會(教資會)公布將會在2018/19學年起,政府會為修讀教資會資助研究院研究課程的所有本地學生提供學費豁免。政府早前指本地學生對讀研究院缺乏興趣,因此向立法會財委會申請30億撥款以豁免學費提高吸引力。
但事實上,在2017年10月《施政報告》發表後,時任科大校長的陳繁昌便直指本地生申請修讀研究生的宗數不多與「出路相關」。他的說法誠然有一定道理,據教資會資料,自2009/10年度至2015/16,研究院研究課程(Research Postgraduate)課程的畢業生(下稱研究生)失業率每年均高學士學位課程畢業生1.1至2倍,就算成功就業,不少人亦無奈從事與專業無關的工作。政府若不正視問題,只急着推出學費豁免政策,恐加深本地研究生就業問題,令他們一畢業就「轉行」,甚至失業,無疑浪費了公共資源甚至青年人的青春。

在2017年10月《施政報告》發表後,時任科大校長的陳繁昌便直指本地生申請修讀研究生的宗數不多與「出路相關」。

「01觀點」早前曾指出政府在向立法會財委會提交的文件中「我們留意到,近年本地畢業生在取得首個學位後報讀教資會資助的研究院研究課程的興趣已不及從前」的說法,似在指本地學生對修讀研究院的興趣減低實屬「偽命題」。而這個現象的出現與回歸前後政府在放寬及取消研究生非本地配額的時候,未有落實一項透明的收生機制有關。結果到了2016/17年度,在4宗本地申請中,實際只有1宗獲取錄。但政府基於欠缺強力根據的假設,指一名申請人應至少提交兩項申請,指實際報名人數或只有一千人左右,並得出取錄率出於5成,從而論證其本地生對修讀研究院不感興趣的說法。

政府指「我們留意到,近年本地畢業生在取得首個學位後報讀教資會資助的研究院研究課程的興趣已不及從前」。

政府認為目前讓本地學位畢業生修讀研究院的誘因不足,所以提出自2018/19年度起將推行「本地研究生學費豁免計劃」,指措施將有助吸引本地申請人報讀研究院課程。本屆政府能重視培育本地的人才的決心誠然值得嘉許,但是更重要的當是如何解決研究院畢業生的就業配套問題。

教資會資助大學修讀有關課程的本地學生均符合資格獲得學費豁免,院校包括城巿大學、浸會大學、嶺南大學、中文大學、教育大學、理工大學、科技大學及香港大學。在讀生和新生均符合資格。

前科大校長的陳繁昌就曾批評政策「有點治標不治本」,認為若學生在修讀課程後有較好出路,相信會有更多學生願意修讀,但他認為措施對學生而言有一定吸引力。

立法會文件FCR(2017-18)50。
+5

研究生就業配套差 畢業待遇或遜基層

本港支援研究生的配套差可以說是明白不過的事實。據教資會網頁每年發表的報告,當中「按修課程度劃分的教資會資助的全日制課程畢業生的就業情況」的資料,資料以每年12月31日的資料為准,即畢業生畢業半年後的情況。從2009/10年度至2015/16年度(截至7月6日仍未公布2016/17年度數字),每年研究院研究課程畢業生(下稱研究生)的失業率均較同期學士學位課程畢業生高超過一倍,當中2014/15年度研究院研究課程畢業生的失業率均較同期學士學位課程畢業生高兩倍,反映高學歷或不一定與就業成功率正比,更可能有反效果。

2014/15年度研究院研究課程畢業生的失業率均較同期學士學位課程畢業生高兩倍,反映高學歷或不一定與就業成功率正比,更可能有反效果。
+8

據教資會的定義「失業率是指失業的畢業生人數佔全職就業、失業或就業不足的畢業生人數總和的百分比。」即不計算選擇繼續深造,返回原居地等情況。而「就業不足指隨時可工作或有找尋工作,但在非自願情况下每周工作少於35小時,以及擔任兼職或臨時工作的畢業生。」

目前研究生的失業率大概維持在5%左右,但另有更高比率的畢業生處於「就業不足」的情況,這包括了大批「01觀點」早前報道過的兼職大學及專上學院講師。儘管有超過80%的研究生成功就業,但並不代表他們就能發揮所長、善用所學。以政府目前聘用公務員為例,要求申請人要有研究生畢業學歷的工作少之又少,當中部分更要求研究生必須在畢業後有若干年的工作經驗。而在求職網站上,要求有研究生資歷的工作亦有類似規限。結果,不少研究生只能在畢業後,重投社會與學士學位畢業生競逐「入門職位」。早前,Facebook專頁「教師心聲」就分別有多篇文章提及多名哲學碩士(M.Phil)畢業生競逐月薪1萬左右的中、小學助教職位,有網民直言「同情他們的處境。」  

Freelance工作原本是個人選擇,但許多人當兼職講師,似乎更像是被逼。一批又一批年青學者會否就此在累積到教學經驗、也飽經剝削後終要離開?(資料圖片/李澤彤攝)
+8

面對上述情況,作為有承擔的政府在落實「本地研究生學費豁免計劃」的同時,亦應該落實在公、私營市場創造更多適合研究生的職位,創造更多「好工」以真正有效運用這批人才。只有這樣,才能確保本地的研究院具吸引力,而本地培育的人才亦不需「為口奔馳」而外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