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盃】笑法國隊多黑人的 怎看「黃皮膚黑眼珠就是中國人」?

撰文:評論編輯室
出版:更新:

世界杯賽果塵埃落定,由法國隊掄元。法國在賽前已是其中一支熱門球隊,由他們奪冠,本來沒什麼好驚訝;教人意想不到的是,不少人拿1998年和今屆奪冠的兩支法國隊作比較,指現今的法國隊以黑人為主,已經不是「真正的」法國隊,而是「法非(洲)聯隊」。這種以膚色作族群劃分準則的做法,其實甚為落伍,在今日社會,理應經不起推理驗證,無奈這類論述竟在香港得到不少認同,有人覺得可以拿來作茶餘飯後的笑話,甚至認真地談起法國球員的「血統」來,隱隱反映香港的公民教育,似乎未能令大眾認清「族群」的意義。

其實1998年法國的奪冠陣容中,也有幾名黑人球員,包括名將迪西里(後左二)和杜林(後右三)。(Getty Images)

法國在決賽對克羅地亞的正選陣容中,有不少黑人球員,例如烏姆迪迪、普巴、馬度迪、簡迪、麥巴比,有些人因此覺得這像一支非洲球隊多於法國隊。這種說法的邏輯,就是認為法國「理應」是白人球隊,但那顯然不能成立,因為球員要代表某支國家隊出賽,唯一關鍵就是其國籍,與膚色無涉;認定黑人不是真正法國人,無疑出自一種與時代脫節的民族國家觀。

當然,人們可能根據自己的歷史地理知識,以至對球員家族的基本認知,得出「法國隊『應是』白人球隊」、「這幾個黑人球員只是移民後代,不是真正法國人」的結論,但若再想深一層,到底何謂法國?家族要在法國紮根多少代,才算是「真正」法國人?這個標準如何釐定?曾經遷離又遷回的,還算不算真正法國人?為何美國籃球隊以黑人球員作骨榦是正常,法國足球隊卻「不應該如此」?更重要的是,議論他人是否「真正法國人」者,真的熟知法國歷史和球員家族譜系,並思考過前述問題嗎?抑或僅憑膚色、球員父母出生地等較易獲取的資訊,便作出結論?若後者為真(相信也是事實),那麼論者「判斷」黑人球員不是「真正的」法國人時,不過是基於非理性的刻板印象。

擁有日耳曼姓氏的法國白人前鋒基沙文(左一)因為少時受恩於烏拉圭教練而自視為半個烏拉圭人,這對於仍然會以膚色來劃分族群的論者來說,恐怕太過不可思議。(路透社)

也有論者不至於極端地說黑人不是真正的法國人,但也用上了「血統」這種字眼來分析法國球員,指大部分隊員都有「非洲血統」。不過,在這個脈絡之下,所謂的血統分析,又有什麼意義?除非進行科學驗證,否則莫說是別人的血統,我們就連自己的血統也不可能確定(口述歷史和族譜都不是可靠的史料),但絕大部分確信自己是某「族群」甚或「人種」的人,均不曾接受科學驗證;所以說到底,在日常生活中,人以「血統」為名劃分族群時,不過是一種主觀的信念,至於這種主觀信念,當然可以建基於一些客觀資訊,例如膚色、宗教、習俗等,但不能因之便以為自己的族群觀念完全客觀。

【世界盃】不存在之國齊踢世盃 綠茵球場可去政治化?

事實上,即使不說全球化下的移民潮,在人類文明演進過程中,族群間的交流一直存在,尤其是地理上毗鄰的族群,彼此之間縱使未至於「水乳交融」,也一定曾經有所交織,試問誰能斷言自己一定是科學定義下的某人種?最經典的例子,莫過於美國白人優越主義者Craig Cobb,在電視節目中公開基因測試結果,卻發現自己有黑人血統,逗得黑人主持樂不可支。在今次事件中,論者對法國球員所做的所謂「血統分析」,不過是列出球員的父祖國籍,而這就回到先前說的問題︰以為只有父祖也是法國籍者,才是「血統純正」的法國人,但這標準根本毫無道理可言。

某FB著名足球專頁,竟煞有介事地指全隊法國隊只得兩人有「統正(不知其意思是正統抑或純正)法蘭西血統」,惟未知何謂「法蘭西血統」?(FB截圖)

話說回來,香港是國際大都會,港人每天都和不同膚色、文化的人相處,理應對於以膚色劃分族群的做法嗤之以鼻,但令人詫異的是,此類論述大有市場,這是否公民教育出了問題?

現時高中必修的通識教育科有「國民身分認同」一課,再加上各式各樣的公民教育課,按理,年輕一代應已明白「族群」是一個主觀概念,與身體特徵無必然關係,身體特徵也不是用來劃分族群的好方法;不過,對新思想「拖後腿」的,恐怕卻是某些教科書的陳腐族群觀。例如某本名為《我愛學語文》的小二中文教科書,當中竟有「因為我有黑眼睛、黑頭髮和黃皮膚,所以我是中國人」一語,文中的老師還因此「微笑地點點頭,說︰『大家說得好,我們都是中國人。』」。將身體特徵和國族身分連上直接的因果關係,正正是上世紀的流行觀念,也就是前文所言、一種經不起推理驗證的說法。類似的內容是否廣見於各本教科書,不得而知;但平情而論,這種說法在香港絕不罕見。

將身體特徵和國族身分直接扣上因果關係,並不合理,無奈這類論述仍見於教科書中,對下一代港人的族群觀造成難以想像的影響。(國民教育家長關注組)

要保持香港的先進形象,使港人不至於抱持落伍且狹隘的族群觀,關鍵當然在於教育。當局與其花精力挑剔教科書內「中國收回香港」、「香港位於中國南方」等句子,不如篩走「我有黃皮膚,所以我是中國人」等不合邏輯的說話。此外,公民教育不只限於學校教育,故當局還應向已離開校園的市民,灌輸正確的價值觀。

教科書評審是是但但 割讓變「給予」 宋代女真也成中華民族?
「中國收回香港」過不了教科書審查 AO楊潤雄難救教育亂局

儘管根據2016年人口普查,香港以華裔(何謂華裔,也是一個可以爭議的題目,但這裏姑且不質疑官方定義)為主流,居港少數族裔只有26萬人,但若計及外籍家庭傭工,相關數字則增至58萬人;而隨着政府推出愈來愈多輸入外地人才計劃,香港的人口構成必定愈來愈「國際化」,有意入籍者也會愈來愈多。若主流港人仍抱持陳舊的族群觀,認定只有某種膚色的才可以是香港人(甚至中國人),這將在香港人之間築起隔閡,無法團結、融和,於社會無益。

01新書推介。

《重拾領導力︰香港01社論選集2017-2018》
書展優惠價︰$70

《安得廣廈千萬間︰香港01土地及社會政策倡議》
書展優惠價︰$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