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氣污染】減排5年仍超世衛標準 解決關鍵在內地還是香港?

撰文:評論編輯室
出版:更新:

有環保團體近日分析出空氣臭氧濃度創20年新高,二氧化氮和可吸入懸浮粒子PM10的濃度同樣超標。由聲稱保護環境乃「政府的核心工作」的梁振英政府,至希望建立「宜居城市」的林鄭月娥政府,究竟當局處理空氣污染的進度如何?不妨齊來重溫。

2013年3月,環境局聯同運輸及房屋局、食物及衞生局、發展局等,跨部門制定《香港清新空氣藍圖》。文件採納新的空氣質數指標,並為2015年和2020年訂立減排目標。不過,環保團體多年來一直指出本港空氣污染問題持續,部分污染物濃度更是不跌反升。

環保團體健康空氣行動收集環保署數據,昨(18日)宣布本港上半年臭氧濃度達每立方米46.92微克,創20年新高,比1997年的每立方米約24微克增加近1倍;可吸入懸浮粒子PM10的濃度由去年的每立方米38微克升至每立方米40微克。

我們的目標,是令香港成為全球其中一個對空氣質素有最深入理解的地方,以便我們能繼續積極應對空氣污染問題。
2013年3月《香港清新空氣藍圖》

港府指標仍高於世衛標準 市民健康續受影響

綜觀政府應對空氣污染的結果,雖然《香港清新空氣藍圖2013-2017進度報告》顯示各種空氣污染物濃度有所下降,但政府訂立的指標仍超出世衛的健康水平。

本港及世衛對各種空氣污染物的指標
  世衛標準 香港空氣質素指標 香港2017年實際濃度
臭氧 100 160 369
可吸入懸浮粒子PM10 20 50 35
微細懸浮粒子PM2.5 10 35 22

註:臭氧濃度以每日最大8小時平均計、懸浮粒子濃度以全年平均計(單位:微克/立方米)

雖然部分港府所制定的指標乃參考世衛2005年《空氣質量準則》提出的「過渡時期目標」(較建議的健康「空氣質素指引」高),但該水平對人類健康已經造成一定傷害,包括對年輕人生理及炎症性肺功能造成損傷、提高死亡率等,可見長期曝露於臭氧環境的影響絕不能受輕視。

香港大學公共衞生學院的達理指數指出,2018上半年有867人因空氣污染而提早死亡,另外額外求診次數達126萬次,造成104億元的直接經濟損失。政府絕對有必要收緊排放指標至世衛水平,才能為市民健康提供保障。

已逝的香港大學教授賀達理 (Anthony J. Hedley)是達理指數創辦人。其研究以金字塔說明,大部分人(金字塔底層)暴露在空氣污染中,身體可能會出現炎症;下一個階段就是“silent injury”(沉默的傷害),即內臟及身體機能受損;上一層就是精神健康受損,繼而令發病率增加,增加公共醫療負擔,金字塔頂層則為因污染而死亡。健康空氣行動項目主任謝穎琳指:「很多人覺得健康與空氣污染好像不著邊際,但其實好貼身。」

健康空氣行動高級社區關係經理龍子維表示,臭氧是由空氣中的揮發性有機化合物和汽車排放的氮氧化物複合而成。環境局數字顯示,近年路邊空氣污染物相比2013年高峰期有明顯減少的跡象,但本港電動車的比例只佔0.5%。將此數字與全球首個實施100%公交電動化的深圳市比較,實在是天淵之別,加上近日《香港01》曾報道公共運輸交匯處的空氣質素非常惡劣,港府推動公共交通電動化刻不容緩。

公共運輸交匯處空氣差堪比大型毒氣室 公共交通電動化不可缺

政府歸咎空氣源頭自珠江口 實非局部地區問題

政府發表2017年空氣質素報告時,承認當時空氣質素不理想。屯門、元朗和東涌的路邊監測站污染日數為各區最高,環保署當時解釋,由於地理和氣候問題,「西面地區較接近珠江口,令珠江口積聚的污染物會隨西北風吹到本港西面」。

有趣的是,健康空氣行動今年的研究顯示,全港13個一般空氣監測站中,以將軍澳錄得的臭氧濃度最高,為每立方米66.74微克,其次是東區(每立方米61.78微克)及沙田(每立方米56.31微克)。而以二氧化氮來說,濃度最高的地區依次為葵涌、深水埗及荃灣,顯示整體空氣污染並非局部地區問題。

政府的解釋早惹起社會部分人士討論,較早的研究顯示,本港超過六成氮氧化物源自本地,只有11.7%至17.3%從珠江三角洲內排放。要知道本港的空氣污染問題來自多個源頭,區域污染只為其中一個因素,另亦包括電力廠和運輸工具,誠如林鄭月娥首份《施政報告》亦指出,船隻才是本港目前最大的空氣污染源頭。

【空氣污染】臭氧濃度創18年新高 環保署歸咎氣象因素

政府將與內地簽署協議,共同設立水域船舶大氣污染排放控制區,創亞洲先河,手法值得欣賞。惟政府不能忽略環保前瞻性。各國開始就公共交通電動化展開計劃,反觀「電子道路收費先導計劃」在港討論超過30年仍未落實,港府應正視本地源頭,加快從多方面着手解決空氣污染問題。

01新書推介。

《重拾領導力︰香港01社論選集2017-2018》
書展優惠價︰$70

《安得廣廈千萬間︰香港01土地及社會政策倡議》
書展優惠價︰$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