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數族裔】南亞青年想要的就是板球場 香港也提供不了?

撰文:評論編輯室
出版:更新:

對於大部分「華裔」香港人來說,板球是一項甚為陌生的運動,但對在港的南亞裔青年來說,那卻是他們極為喜愛的運動。在2016年,香港有約85,000名南亞裔人士,相較於十年前的50,000人,增長率達七成。可以預見,在港的南亞裔青年只會愈來愈多,香港對板球場的需求也會愈來愈高。可惜的是,板球愛好者仍然面對「打球難」的問題。

「 禁止擊球活動」

很多成年人經常抱怨,現在的年輕一代只會留在家中,低頭對着手提電話和平板電腦,不願下樓;但與此同時,相信曾經和在港南亞裔青年接觸過的人都會同意,這些青年和「華裔」青年的一個不同之處,就是相較於電子器材,板球更能吸引他們,連群結黨打板球,是他們十分喜歡的活動。

不過,要在香港打一場板球,卻是十分困難。撇除只招待會員的私人會所,以及收費的真草或人造草地板球場,全港只有九個室外免費足球場或籃球場,可供團體租借,充當臨時的「簡易板球」(tapeball)場。如此看來,就算不論全港數之不盡的免費室外足球場和籃球場,在香港,要免費玩排球、手球,甚至門球,也比板球容易得多。最諷刺的是,即使是香港板球隊成員,也要為覓地而苦惱。

【不准玩板球? 】區議員爭多用途運動場 減社區衝突

不易找到合適的球場,不代表沒有人打板球。在現實中,板球愛好者會和三五知己,「偷偷地」在足球場或籃球場打板球,每當被管理員驅趕,便要離去,然後伺機再來,仿如打遊擊戰。在這樣的情況下,客觀結果就是板球愛好者和其他球場使用者齟齬頻生;而由於在街場玩板球的大多是南亞裔青年,這就容易加深大眾對少數族裔的誤解,覺得他們愛生事、不守規,卻沒想到這在某程度上是社區規劃未能與時並進所造成的問題。

去到場內,小孩環視四周,暫時沒有保安。急不及待投球,笑容立刻出現。
+2

這不是說當局立即便要做到「區區有板球場」,但是日後在規劃新區或者翻新舊區的康樂用地時,必須有此考慮,評估該區對板球場的「可能需求」。一個正規的板球場,也不過是20米長、3米闊,比五人足球場還要細,所以那絕不能以「土地不足」為由,忽視板球愛好者的合理需求。事實上,門球在同香港同樣是一項冷門運動,但香港的門球場卻比板球場來得多(按康文署網頁,全港有37個戶外免費門球場),恐怕這不易解釋。

用康樂場地來「安頓」青年,給予他們「發洩精力」的地方,聽起來是一種很老舊的青年政策,但如果是有用的招數,老舊又如何?與其讓喜歡打板球的青年無所事事,或者要他們與足球場或籃球場用家爭場、口角,倒不如正正式式地給予他們適宜玩樂與練習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