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文物保育意識不足 「青山龍窯」被當做草?

撰文:評論編輯室
出版:更新:

位於屯門的「青山龍窯」建於1940年,為全港現時唯一完整的龍窯,被評為三級歷史建築。龍窰荒廢多年,但政府一直沒為該窯進行保育。近日,政府更提出在距離龍窯約數十米的土地興建公屋,使龍窯面臨結構被破壞的危機。「青山龍窯」一事再次反映政府文物保育意識的不足,事實上,發展局一直甚少主動對歷史建築施行保育措施。因此,發展局應重新檢視自身的角色與定位,主動規劃歷史建築的保育藍圖。

全港現存唯一的完整龍窯

龍窯最早於中國明朝出現,發源地為佛山石灣,石灣師傅於1940年代來港並應用到青山陶窯上。「青山龍窯」主要生產民用器皿用具,如酒樽、沙煲、水管和渠管等,更曾為「永利威酒莊」及啟德機場提供陶製用具,惜後在1982年停產,並於2014年獲古諮會評定為三級歷史建築。

50年代石灣製陶技師梁森接手陶窰,主要生產家用缸瓦、各款炊具、點油燈碟和中國傳統古老錢罌等在本地銷售。(香港龍窯關注組提供)

「青山龍窯」是香港現存唯一具完整結構,包括窯頭、窯室、窯頂及煙囪的龍窯,窯體長30至40米,窯牀傾斜20度,外形像龍,故有「龍窯」之稱。除了窯室之外,沉泥池、蓄泥池、壓模操作間及配釉區間等其他生產設施的保存情況同樣良好。台南藝術大學藝術史系盧泰康教授更對「青山龍窯」有高度評價,認為該窯的完整結構與周邊附屬遺蹟極為珍貴。

擬於鄰近地皮建屋 不如留地活化龍窯

政府早前建議改劃距離龍窯僅30米的「綠化地帶」及「政府、機構及社區」用地興建公屋,提供1,020個住宅單位,不但減少了可作保育活化龍窯的空間,打樁等工程活動所引起的地面震動、沉降更有機會破壞龍窯的結構。「青山龍窯」在本港絕無僅有,加上良好的保存情況更顯其珍貴,城規會雖指建築工程不會影響龍窯的結構,但卻未有具體的證據證明該窯是否能承受此等壓力,一旦周邊工程破壞龍窯的結構,便難以修復。

當然,這並非指在所有文物古蹟附近都應禁止進行工程,但是否值得為千餘個單位而承受龍窯遭受破壞的風險呢?再者,該地皮面積不大,採用這種「見縫插針」的方式建屋亦不見得有效解決問題。與其在小型地皮興建住宅,不如加強推動舊區重建、棕地發展等計劃,並接納民間團體的建議,將該地留作活化龍窯之用,設置文化活動中心,將陶藝創意及保育融入社區內,更具社會及經濟效益。

香港龍窯關注組建議保育歷史建築「龍窯」之餘,結合旁邊的園林地區及前培愛學校用地,提供社區活動、展覽空間、青年宿舍等設施。(香港龍窯關注組提供)

政府保育文物意識不足 宜主動出招保育文物

港英政府於1980年代收回龍窯後,便有計劃把龍窯發展為「活的博物館」,相關部門更仔細研究活化龍窯的可行性,但計劃進行至草圖階段便因總督尤德爵士離世而不了了之。更可惜的是,港府一直沒有規劃保育「青山龍窯」,同時也反映港府甚少主動對歷史建築作出保育的規劃藍圖。事實上,魔鬼山軍事遺跡、調景嶺茅湖山觀測台、黃竹坑新圍舊民居等獲評級的歷史建築長期被丟空荒廢,更有部分歷央建築因未有政府部門管理而長年失修。發展局應重新檢視自身的角色與定位,主動為歷史建築的保育發展作出規劃,並非等到市民提出意見才著手相關工作。

香港龍窯關注組指出,政府在30多年前曾有保育計劃,計劃進行至草圖階段無疾而終,望重新將龍窰歷史與屯門社區聯繫。(勞敏儀攝)
「龍窯」是被遺忘的歷史建築。(香港龍窯關注組提供)

其實,香港不乏對歷史建築感興趣的市民,如中環「大館」活化成藝術區後,便吸引了不少市民參觀。本港現時有近千幢具歷史建築物,若政府能夠好好保育及加以利用,不但能豐富港人的歷史知識,更有助推動文化創意產業,